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演艺 >

礼泉小戏 靓丽的文化名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马宏茂 时间:2020-04-15


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大美礼泉,美在小戏。礼泉县是闻名省内外的戏剧之乡,人称“戏窝窝”,是阿宫(也叫遏土)弦板腔皮影戏的发祥地,也是陕西省有名的文化大县之一。“高画清诗见槐里,小工遏调出醴泉”。著名演员甚多,清同治、光绪年间在群众中就有“乔娃子的竹棍,友娃子的相,王仓的戏味赛蜜糖”之赞语。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咸、兴、礼、乾一带出现的“四大名腔”,就有礼泉张冉村的杨五班,一个村子可出十几个皮影戏班子,皮影戏在旧时也称小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民国时期著名须生王天培,现代著名秦腔演员陈妙华、胡屯胜、张保卫、刘克忠和陕西快书的创始人刘志鹏等一大批戏曲艺术家,名扬三秦,享誉西北。

礼泉小戏,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礼泉大地兴起的群众性戏剧创作演唱活动,因其三小:“题材小、场地小、乐队小”;两少:“演员少、道具少”和一短:“时间短”,而被称为现代小戏。先后涌现出了蔺志顺、张廉、侯振北、刘乃奇、冯守章、陈岳文、崔存根、张明义、张文闯等多人的创作团队,出现了县上有文艺演出队,乡镇有创作组和文艺宣传队,村上有文化室的可喜局面。创作出版发表和上演剧本300多个,演出数百场次,创造了一进首都北京(1975年11月张国正皮影社代表陕西赴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调演大会,演出弦板腔皮影《一棵苗》);二进省会西安(1972年4月小话剧《修猪栏》、秦腔《渠水东流》参加陕西省文艺创作调演大会,1976年6月参加全省学大赛题材专题调演,演出弦板腔《女保管》,秦腔《金桥回队》《柿子红了》,小戏《车轮飞转》和《一棵苗》);六进秦都咸阳参加演出《爬坡》《飞雪迎春》《校园内外》《瓜熟季节》《五串钱》等20多个小戏的历史记录。

1975年9月,省文化局在礼泉县召开群众小戏创作、活动经验交流会,授予礼泉“小戏之乡”荣誉称号。同年1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工农兵演唱集(2)》编辑出版了由县文化馆编的《车轮飞转》剧本专集。1976年5月23日,《陕西日报》以一个整版刊登发表“礼泉小戏”的报道、剧本和作者体会文章。1977年10月31日,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李瑞山在全省文艺创作大会上代表省委宣布:“户县农民画、礼泉小戏、合阳故事”为全省三个先进典型。

1979年礼泉剧团开办戏曲学校,招收学员60多名,在赵国兰、刘玉民、来振杰、韩灵述、郑盟、付志远、崔振兴、马永秀等老师的精心传授下,涌现出了裴立妮、菇茹发、车仙娥、刘慧、强亚萍等一大批响誉西北的秦腔新秀。1982年蔺志顺在史德文化站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乡镇戏校剧团,排演新编小戏和传统大戏,深受群众欢迎。陕西电视台1984年8月拍摄专题片《群众喜爱的娃娃剧团》,作为庆祝建国35周年献礼节目。此后,全县群众自发办起的业余戏校,犹如雨后春笋,侯振北在新时帝尧村、高治民在县工会、杨红亚在赵镇河寨、韩腊梅在县城北关开办戏校数期,培养了一大批戏剧人才。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文化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现代影视的冲击,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戏曲艺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低谷。礼泉小戏和其他基层群众艺术一样,原有创作人员转行的转行,封笔的封笔,出现了青黄不接甚至断档的严重局面。礼泉文化部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励蔺志顺、张廉、崔存根等为代表的戏剧创作者,坚守小戏阵地,坚持小戏创作。1994年,蔺志顺编写的民间小戏《还账》,由县人民剧团先后演出1000多场,创造该剧团、剧目演出最高历史记录。陕西电视台制成录像多次播放,荣获咸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省秦腔青年演员折子戏大奖赛、优秀创作奖。这个小戏不但在礼泉排演,连外省剧团也进行演出。崔存根从礼泉小戏起根发苗时,就一直致力于小戏小品的创作,发表和上演作品30多个,《新媳妇巧拆隔心墙》《怀娃》《两姐妹念经》等在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栏目播放。由裴立妮主演的小品《关怀》2001年获咸阳市小品大赛一等奖;《大改形》2005年获陕西省百县千场曲艺小品大赛二等奖;《牛娃满月》2006年获全省信合系统小品一等奖;《暖流》2009年获陕西省曲艺小品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艺术节汇演三等奖。由刘志鹏、强亚萍演出的《新婚的早晨》,2002年获全省老年人文艺汇演一等奖,全国老年人文艺汇演铜奖。

县委、县政府和宣传部、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小戏创作队伍建设,除了继续保护扶持老作者,更注重发现培养新人,鼓励引导他们写新戏,写身边所发生的事,写出的戏要群众爱看。文化馆先后邀请梁澄清、张廉、蔺志顺、刘乃奇、赵胜利、蔡征征、阎可行、裴立妮、魏向阳等名师名家,定期举办小戏创作培训班,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研究小戏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动小戏繁荣创作。与此同时,积极同省市文化部门联系,选送优秀青年作者进修深造。如今,礼泉从事小戏创作的新老业余作者达30多人,他们扎根礼泉沃土,深入百姓生活,创作了大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作品。特别是小戏创作骨干蔺志顺、崔存根,更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礼泉小戏事业。

小戏创作异彩纷呈。为了出新人,出新品,县上研究制定出台了小戏创作奖励办法,设立礼泉小戏优秀创作奖:县上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和500元的奖励。在奖励办法的激励和引导下,全县已征集新创作的小戏作品30余部。近年来,礼泉小戏创作日益繁荣,异彩纷呈,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蔺志顺的小戏作品连年在省上获奖:《鸡村蛋事》2010年获陕西省第二届农民文化节剧本一等奖,反腐倡廉小戏《铁公鸡拔毛》2011年获陕西省纪念建党90周年廉政文艺作品创作征集评选活动剧本一等奖,《生死状》2012年获第四届陕西省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本奖。为表彰他的戏剧创作成就,2012年,由省戏剧家协会编辑纳入“陕西戏剧文化作品集”的《蔺志顺剧本专辑》,共40多万字,收入他的戏剧作品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入《范紫东》《饿死牛》《斩太监》等11个大戏和《还账》《生死状》《鸡村蛋事》等17个小戏,在礼泉、咸阳乃至全省绝无仅有。

为繁荣和振兴小戏事业,文化部门竭心尽力,搭建平台,经常深入基层,想方设法为优秀剧本找婆家,为自乐班推荐优秀小戏剧本;请专业人员谱曲,给基层自乐班派驻导演排戏;把精选出的基层自乐班排演的优秀小戏,纳入文化下乡演出剧目;并聘请县内30名优秀演员为特邀演员,常年开展小戏演唱“传帮带”活动;文化系统干部职工自我加压,带头排演小戏;为拓展传统小戏生存空间,积极鼓励并扶持传统小戏、皮影剧团与乡村旅游业和城市茶馆深度融合;先后举办了“中西结合杯”秦腔大赛、“袁家杯”自乐班大赛、秦腔网友相聚礼泉演唱会、陕西省文化艺术秦腔业余选拔赛等大型秦腔演唱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小戏事业的热情,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在全县又一次掀起了群众编、群众演,自编自演歌唱美好新生活的小戏演唱热潮。2008年8月7日,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在礼泉专设分会场,由城关镇业余剧团演出蔺志顺的精品小戏《还账》《赌棍杀娃》《田寡妇开店》和《老村官》,蔺志顺荣获农民戏剧节优秀编剧奖,是全省农民戏剧节期间唯一的个人剧作专场晚会。在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县剧团参演的现代秦腔大戏《韩春还乡》受到了广大戏迷的好评,被组委会和省文化厅授予“优秀演出奖”,县文化局被授予“优秀组织奖”,5名演员获优秀表演奖。2013年,文化馆职工排演的《陕西八大怪》,荣登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戏曲春晚舞台。2011年,戏迷赵阿丽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举办的戏迷大叫板中,连坐8期擂主。2013年,文化馆职工魏向阳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举办的“秦声飞扬”业余选手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寻找最美王宝钏”节目中,从3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人气奖”。文化系统职工裴立妮,获2010年陕西省首届秦腔专业演员演唱大赛二等奖;2012年代表陕西戏曲广播参加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行天下”闭幕式演出,荣获优秀表演奖;2013年参加第六届陕西省戏曲红梅大赛获二等奖,参加陕西省首届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荣获二等奖。

近年来,礼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小戏创作硕果累累,被国家文化部授予“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小戏)”的殊荣。县委、县政府把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以“礼泉小戏”繁荣发展为契机,不断凝心聚力,成立了“礼泉小戏创作研究室”,从省市艺术界聘请15名专家作为顾问,为礼泉县的小戏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举办小戏创作培训班20多期,培训业余作者500余人;出台了小戏创作奖励机制,设立小戏创作基金,极大的调动了广大业余作者的创作热情,蔺志顺、周佩玉、阎立行、阎可行、赵治中、赵宏发、高金院、邓延信、董建校、张崇信、王俭定等共创作小戏剧本100多个,使小戏创作日益繁荣,编辑印刷了《礼泉小戏剧本(一)(二)(三)集》。县委宣传部和文化部门,高点定位,统筹安排,指导小戏创作、排演、展演、比赛,开展小戏演唱“传帮带”辅导活动。目前形成了群众编、群众演,歌唱美好新生活的小戏演唱热潮。目前全县有100多个自乐班、民乐园,出现了业余创作小戏者异军突起、小戏排演如火如荼的喜人局面,老百姓自编自演的小戏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各镇社区、企业学校。礼泉小戏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备受老百姓喜爱。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在礼泉召开了全省剧本创作研讨会,并设立了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创作基地。中国戏曲表演学会2019年民间职业剧团交流联谊会,2019年7月在江苏省昆山市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33家民间职业剧团出席会议,礼泉县崇信剧社法人解崇信、编剧蔺志顺应邀出席了会议。

特别是十九大召开以来,礼泉县充分发挥“礼泉小戏”宣传自身优势,对于社会上存在的拦挡婚车,索要财物;买新车放炮;生孩子“烧娃”等陈规陋习,结合扫黑除恶和文明新风,创作排演了小戏《富贵挡车》《牛筋挡道》《春燕》《卖地》《巧姻缘》《妈妈回来了》《婆媳和》等。依据中省市精准脱贫政策及指示精神,掀起了精准脱贫文艺创作热潮,编排了一批精准脱贫方面的艺术作品。印制了《小戏之乡高唱扶贫新歌》的小戏画册。2018年4月4日“奔上小康路,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的咸阳市扶贫小戏巡演正式启动,由礼泉县编排的现代小戏《扶贫新歌》《上任路上》《清明雨》等剧目,在全市13个县市区巡演中,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同时组织排演的10个小戏参加陕西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荣获32项大奖;参赛小戏《生死状》《飞凤家喜事》《铁公鸡拔毛》荣获优秀剧目奖;文化馆排演的《陕西八大怪》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播出。文化馆排演的小戏《老大背母》参加“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推进会文艺晚会,”感动了参会代表。在陕西省第六届小戏小品大赛上,荣获优秀组织奖、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员奖、优秀导演奖等50项大奖。

目前,在礼泉县已经形成了群众编、群众演,群众唱的浓郁氛围。每年元旦、元宵节分别在县中心广场举办了小戏展演,万余人观看演出,观众反映这些小戏都是反映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礼泉小戏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了“打磨提高,创作精品”的目标,让创作出的小戏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从泥土中来,到群众中去,给传统的戏剧注入新鲜血液,让群众在愉悦的欣赏中,感受到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2019年8月在咸阳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小戏大赛中,礼泉小戏《扶贫新歌》《带血的羊羔肉》《凤凰嫁鸡》等6部精品小戏参赛,包揽一、二、三等大奖。蔺志顺荣获最佳编剧奖,赵胜利荣获最佳表演奖。咸阳市委书记岳亮不时被剧情和演员的精彩演出感动得热泪盈眶,对礼泉小戏大加赞赏!市委宣传部部长马俊民在全市宣传工作会议上说:“礼泉小戏《妈妈回来了》《老大背母》等一批优秀小戏作品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起到了端民俗、正人心的社会效果。”

2019年8月29日,县委书记程文杰专程来到南坊镇五凤村,现场慰问送小戏下乡的文艺工作者时强调指出,礼泉小戏创作水平高,贴近党中央政策,贴近群众生活,思路视野宽,具有引导教化的作用,是全市扶贫扶志扶智的一大亮点。他殷切希望小戏创作演出人员要扩大创作视野,相互包容理解,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壮大演职队伍,凝聚精气神,再出精品力作,要让礼泉小戏走出陕西,迈向全国,成为礼泉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礼泉县着力推进文化文艺繁荣发展,续写礼泉小戏新的繁荣与辉煌,让这一彪炳戏剧史册的独特地方戏种薪火相传,万古长青,惠及民众,大放异彩,成为全国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马宏茂,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陕西省礼泉人,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程度,中国报告文学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纪实文学《丰碑》、《绿色,那就是你》、《九嵕山下我的家》。其中《丰碑》荣获2001年咸阳市《五个一工程》奖。曾先后任礼泉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支部书记、总编辑、文广局副局长、文旅局副局长。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