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数字赋能+产业破局

清涧县文化馆:系统构建非遗活态传承新范式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9-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镌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璀璨瑰宝,其活态传承与系统性保护,既是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必由之路,也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密钥。近年来,清涧县文化馆深掘县域非遗资源富矿,打破传统保护的局限与桎梏,以“传承体系化、保护数字化、发展产业化、传播品牌化”为四维支撑,将非遗保护从“单点留存”的静态守护,升级为“生态延续”的动态繁荣。这不仅让沉睡的非遗资源焕发新生,更蹚出了一条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特色路径,为县域非遗保护书写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答卷。
  构建“非遗+”多元传承体系夯实活态传承“人才根基”
  清涧县文化馆以“分层培育、全域覆盖”为思路,搭建起多维度传承网络,让非遗融入大众生活。
  深化“非遗+研学”融合模式:突破地域限制,主动链接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乡村振兴实践队”,构建“ 高校调研+在地体验”的合作机制。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体验清涧道情、伞头秧歌等非遗项目,既为高校提供了文化研究的实践场景,也为非遗注入了年轻视角,探索出“文化研究—实践转化—乡村赋能”的闭环路径。
  夯实“非遗+阵地”建设模式:清涧县文化馆成功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1个、传习所14个(清涧12个、榆林1个、西安1个),其中4个加挂清涧县文化馆分馆牌子(幸福佳苑社区、牛家湾非遗传习所、贺家沟道情传习所、乐堂堡道情传习所),非遗示范点8个(涉及清涧煎饼、烙饼、硬八碗等),为传承力量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阵地基础。
  强化“非遗+活态传承”推广模式:清涧县文化馆积极利用非遗活动日、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类非遗专场演出活动,近3年来开办各类公益培训30多次,包括民歌、道情、剪纸、现代木刻等;开展线上线下展览展示活动40余场,举办“陕北过大年”“陕南陕北民歌交流展演”等大型活动10余场,进一步提升清涧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成《清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编撰印刷,一方面为非遗数据库留存了系统性图文资料,另一方面将其作为文化交流载体赠予国际友人,实现“本土资源—文化IP—国际传播”的价值转化;由文化馆及非遗传承人主编的《清涧道情艺术集成》《陕北伞头秧歌》两部书籍为道情艺术和伞头秧歌的学术研究与传承提供权威文本支撑。
  推进“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联合教育系统与社区治理单元,建立“传承人授课+兴趣培育”的常态化教学机制,针对道情、剪纸、插梆子等项目开展定向教学,全年培育青少年及爱好者800余人次,实现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联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开展道情培训与汇报演出,探索“职业教育+非遗传承”的人才培育新模式,推动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形成“认知—认同—传承”的递进式发展。
  创新数字化保护传播范式打破非遗传承“时空壁垒”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赋能是扩大非遗传播半径、提升保护精度的核心手段。清涧县文化馆以“数智化升级”为抓手,推动非遗保护从“静态存档”转向“动态呈现”,从“线下传播”拓展至“全域覆盖”。
  升级非遗展馆“沉浸式体验”场景:运用VR虚拟现实、全屏投影等数字技术,对非遗展馆进行持续性数智化改造,将清涧道情的表演场景以动态形式还原,打造“可看、可听、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显著提升参观人员的感官体验与文化感知度,让非遗从“文字记载”变为“生动场景”。
  打造“非遗数字化影像保存”体系:为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摄制纪录片,完善四级非遗项目纪录片,收录《闹书馆》《十万金》《接婆姨》等经典剧目,邀请非遗传承人拍摄精品培训课程,录制经典道情唱段、民歌,将传统艺术和宝贵技艺转化为可存储、可复制的数字资源,助力地域文化记忆的当代延续。
  构建“新媒体矩阵”传播体系:依托文化馆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打造“云上微课堂”“云上展览”“学才艺”等线上内容IP。2024年全年发布公众号信息100余条、宣传视频90余个,累计吸引线上用户访问20万人次,有效打破非遗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了解非遗、学习非遗”,让县域非遗资源突破地域边界,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推动非遗与产业深度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动能”
  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产业化的支撑;乡村振兴的实现,也需要文化资源的赋能。清涧县文化馆以“非遗工坊”为载体,推动非遗从“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实现“保护—发展—增收”的良性循环。
  打造“省市级非遗工坊”梯队:精准发力,先后成功申报2个市级非遗工坊、3个省级非遗工坊,另有1名工匠先后获评市级、省级乡村工匠,填补了县域省、市级非遗工坊的空白。
  持续深化“非遗+乡村振兴”探索:通过工坊建设,将粉条、石板、煎饼制作等非遗项目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既规范了非遗技艺的传承标准,又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实现“非遗技艺产业化、产业发展反哺非遗”的双向赋能。
  强化品牌化推广交流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
  非遗的价值认同,需要通过品牌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来实现。清涧县文化馆以“走出去、引进来”为思路,通过多层次展演交流,让清涧非遗从“县域特色”升级为“区域标杆”,甚至走向国际舞台。
  搭建“省内外展演”交流平台:在陕北民歌展暨国际非遗交流互鉴活动中,集中展示清涧道情、煎饼等非遗项目,通过互动沉浸式体验,让国际嘉宾直观感受非遗魅力,实现“本土文化—国际表达”的跨文化传播;2023年清涧道情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选送的清涧道情优秀剧目《四块红军票》参赛并入围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决赛;同时,清涧县文化馆选送优秀节目积极参加全国曲艺周、陕南陕北民歌交流展演等大型演出活动,选送的道情剧目《道情越唱心越甜》参与扬州·榆林跨区域交流及陕西省迎新年戏曲展演活动,并荣获第四届陕西曲艺“牡丹奖”决赛表演入围奖,以专业奖项认证提升非遗品牌的专业度与影响力。
  系统化构建非遗活态生态链让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清涧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非遗保护的“系统性思维”,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挖掘整理县域特色非遗资源,建立“纸质档案+电子数据库”的双轨存档体系,实现非遗资源“全周期、高精度”保护;二是开展非遗专题片、经典剧目拍摄录制,以“影像化留存”实现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三是持续探索“非遗+研学”“非遗+产业”“非遗+数字”的融合路径,构建“传承有人才、发展有产业、传播有渠道”的非遗活态生态链,让清涧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县域力量。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惠刘艳 李娟娟
  (本版图片由清涧县文化馆提供)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