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靖边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科技赋能+品牌引领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8-29
近年来,榆林市靖边县以农业现代化为支点,通过科技创新破解产业瓶颈,借力品牌战略重塑竞争优势,蹚出一条科技兴农、品牌强农、生态富农的振兴之路,为西部县域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创新惠农兴农、三产融合破解增收难题的实践蓝本。 从现代农业示范区高精尖技术成果的密集“上新”,到“甜蜜”蜜瓜产业链铺就共富路,再到山野泽蒙花变身富民“金招牌”……今日靖边,正以创新思维破解传统农业转型密码,以“科技+品牌”双轮驱动,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现代农业“高精尖”成果集中亮相 近期,靖边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试验示范成果展示品鉴暨“秦创原”农业创优交流活动现场会举行。社会各界共同于此见证靖边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喜人成果,探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索拉纳、玲珑蜜、味多美2号、华晨25、梦想迷恋、喀秋莎23、密思提拉……特色农产品西瓜、西红柿、辣椒、胡萝卜、玉米等试验示范研究成果展示区品种繁多、品名吸睛的农产品依次排开,令人大饱眼福。 “这颗南瓜128斤,是太空种子种出来的观赏型南瓜。”“这个西瓜是黄瓤的,是我们新引进的品种,试种后很成功,这里的气候环境很适合它生存,比天津种的效果还要好。”“这个品种的辣椒肉厚、耐存储,适合远距离运输。我们产学研的目的就是育好种,让农产品好种、好吃、好卖,让老百姓能赚钱、能增收、能致富。”“这些农产品我们也考虑通过运输发往山姆、华润等高端商超,拓宽销售渠道。”……活动现场,靖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建宏,天津市桑田梓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高级农艺师尹明礼等专家现场为嘉宾们介绍所展示产品的特色、品类价值等。 绿意盎然的园区内,处处洋溢着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气息,6棚标准化种植试验棚与西瓜、鲜食玉米等综合试验基地相映成趣,勾勒出多产业协同创新的图景。“我们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开展了16项技术试验示范。”示范区主任雒鹏第介绍,通过专家工作站与企业技术团队的深度协作,农机农艺融合、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已在这里落地生根。 田间观摩、品鉴评选、专家点评,交流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据了解,靖边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作为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定靖)示范基地的重要部分,始终秉持“科技引领、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品牌带动”的理念,以“一区三园一公司”为发展模式,不断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已累计引进和培育重点作物新品种超2320种,大大提升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种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等先进技术,建成多个智能化温室、水肥一体化示范区和智慧农业监测平台,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和全程可追溯管理;依托示范园建立多个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涵盖蔬果种植等多个领域,形成“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举办这次活动,我们主要是向大家展示示范区在特色农产品上的试验研究成果,提升靖边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搭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各方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靖边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靖边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杨翔宇表示。 从“甜蜜经济”到“共富经济” 7月22日,走进位于镇靖镇伙场坬村的蜜瓜种植大棚,翠绿的瓜藤肆意蔓延,沉甸甸的“酷炫青蛙”“无双菲蜜”挂满枝头,一个个圆润饱满、长势喜人,香甜之气扑面而来,丰收的喜悦在大棚里弥漫。 据了解,今年伙场坬村在种植布局上秉持“双品双优”理念,120余亩的蜜瓜基地里,80余亩种植着高端品种“无双菲蜜”,40亩培育着特色品种“酷炫青蛙”。项目依托全封闭式大棚温室栽培技术,有效规避了极端天气影响。同时实施精准错峰种植策略,借助设施农业的可控性,成功将网纹瓜的上市周期延长至11月,巧妙避开了传统蜜瓜的集中上市期,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为乡村振兴下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首批网纹瓜在8月10日前后成熟上市,新建成的分拣棚届时会同步投入使用。通过精细化分级与冷链物流的加持,网纹瓜既能卖出好价,还能走得更远。”村党支部书记张小瑜介绍道,“网纹瓜亩产预计能达到5800斤左右,通过与一亩园农业有限公司实行‘订单垣标准’的合作,产品销量良好,商品率稳定在80%左右,亩均产值突破1.5万元,净收益超5000元。” 产业振兴是激活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伙场坬村的网纹瓜产业正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写照。“等采摘期结束后,我们将轮作种植香菜、菠菜等快周期蔬菜,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张小瑜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镇靖镇紧扣产业振兴这一核心抓手,以“一镇一园”战略为引领,创新构建“村集体垣合作社垣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收益分红三重增收渠道,有效拓宽农民增收路径。今年,该项目已带动村民务工收入突破30万元,实现了从“甜蜜经济”到“共富经济”的精彩蝶变。 从“山野花”到农特品牌 8月4日,靖边县畔沟三村的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村党支部书记刘生前正带领村干部们俯身采摘泽蒙花,汗水浸透衣衫,在背上、胸前洇出一道道白花花的盐碱印,映照着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 泽蒙花,这种野生于山中向阳半坡杂草丛中的草本植物,在陕北人心中有着特殊分量。它不仅花色素净雅致,更是难得的天然调味品,炝锅增香、凉拌提味、做馅添鲜、入汤增韵,用它烹制的食材总能成就独特风味,香而不腻,是刻在当地人味觉记忆里的“家乡味”。 地处白于山腹地丘陵沟壑区的畔沟三村,为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村支部班子成员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经反复研究,确立了“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发展思路——在山地苹果林下套种泽蒙花,以长短结合的特色产业模式激活乡村经济。 在相关部门的精准指导与大力支持下,村里率先打造泽蒙花种植试验示范基地,注册“畔山洼”商标,为这朵“土生花”贴上品牌标签。采摘后的泽蒙花经压饼、包装等精细加工,通过农产品超市线下展示、直播带货线上推广的“双线模式”,顺利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销售链路。 “今年我们在原有10亩基地的基础上,又扩种了50亩。”刘生前的话语里满是干劲,“这些曾野生于杂草丛的泽蒙花,经人工驯化培育,如今成了带动乡亲们致富的新型特色农产品,预计亩产值能达1万元。”这株小小的植物,不仅撑起了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更探索出南部山区林下经济的新路径。 “村支部选对了路!”脱贫户朱卫学的话语朴实而真切,“班子谋划实、定位准,顺着咱这儿的水土选了泽蒙花产业。这几年试验种植见了成效,村集体多次给咱脱贫户、困难群众分红。盼着这‘金花花’越开越旺,日子越过越红火!” 谈及今后的打算,刘生前眼中充满憧憬:“泽蒙花产业前景广阔。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育苗大棚和加工厂,既向外提供优质种苗,也开发泽蒙油等市场青睐的新产品,让这朵‘黄土之花’真正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乡亲共富的‘致富花’。”阳光下,田间的泽蒙花随风摇曳,宛如撒在黄土高原上的金色星子。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白凌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白凌燕摄) 编辑:林夕上一篇:渭南大荔首届“镰山文学奖”颁奖 18部作品获奖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