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澄城县:笔墨传薪火 耆老育新苗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盼成 时间:2025-08-07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清晨五点,晨曦微露,渭南市澄城县交道镇南社村的静谧还未被完全打破,五位古稀老人已开始了每日的忙碌:打扫教室、整理教辅……一切就绪后,他们便伫立门口,静静等候着小学员们的到来。 这样的场景,每逢暑假便会在南社村上演。由村关工委、老青协的老人们义务开办的书法与国学培训班,至今已走过11个年头,500余名孩童在这里接受文化启蒙。老人们各有分工,配合默契:村监委会主任、培训班负责人张启成负责孩子们的心理辅导,讲授国学经典、人生哲理与爱国主义故事;党生寿、张春阳讲解毛笔书法史,介绍古代名家与字体特点,待孩子们凝神静气再开课;张进奎、张海云则手把手教孩子们执笔姿势、间架结构,从运笔收笔的技巧讲起,从"横竖撇捺"的基础练起,耐心带领孩子们完成每一个字的书写。 虽条件简朴,却挡不住孩子们的求知热情。学员不仅有本村孩子,更有邻村甚至外地的孩童慕名而来。宣纸写完了,他们就在废旧报纸上继续临摹,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正在学习书法的孩子们(图片由澄城县交道镇人民政府提供) 炎炎夏日里,从握笔的规范到平仄的韵律,老人们倾囊相授;书桌前,孩子们伏案临帖的身影,成了乡村夏日里最动人的风景。十余载坚守,数百名孩童不仅练就了一手好字,更在国学经典中触摸到文化根脉。当狼毫轻触宣纸的瞬间,千年文脉便在稚嫩的掌心悄然苏醒。 这群银发老者,以笔墨为舟,载着乡愁与信仰,将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细细镌刻进下一代的生命里。孩子们沾满墨渍的小手,握着的是民族精神的接力棒;斑驳教室里飘散的墨香,化作了滋养乡土的文化甘霖。在横竖撇捺的勾勒中,华夏精魂静静流淌;在孝悌忠信的熏陶里,传统美德于童蒙心中抽枝展叶。 南社村屋檐下悬挂的"福"字,不仅是吉祥的象征,更是一部鲜活的文化史诗。真正的文明传承,从不在典籍高阁,而在代代相传的温度里;不在宏大叙事中,而在点滴浸润的日常里。当这些孩子执笔书写人生时,必将带着祖辈赋予的文化底气,让中华文明的根系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得更深、长得更旺。 编辑:佑怡 责编:思羽 终审:赵梓希上一篇:潼关文旅走进临汾、开封 共绘跨区域文旅新画卷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