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靖边芦河:一湾碧水映笑颜 两岸清风入画来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燕郡 时间:2025-07-18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白凌燕 卢小龙 王永征)清晨的薄雾像一层轻纱,还没来得及褪尽,芦河岸边的步道上早已热闹起来。退休教师李老师伴着晨光舒展筋骨,脚下的芦河水汩汩流淌,水面上的浮萍与荷花分外美丽。“搁几年前啊,路过这儿都得捂着鼻子跑,哪敢想能像现在这样,天天听着水声打太极。”老人笑着感慨,“这条河,是真真正正活过来了!” 芦河的“重生”,始于榆林靖边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践行。5.42公里的县城河道,107公顷的治理区域,成了重塑这条城市“生命线”的主战场。县委、县政府深知芦河对当地老百姓的意义,一次次组织专家沿河“巡诊”,最终为母亲河量身定下“水质提升、生态复苏、景观焕新”三大目标,一场酣畅淋漓的“疗愈”行动就此展开。 生态修复是最关键的“药方”。人工湿地像藏在岸边的天然净化器,悄无声息地过滤着杂质;生态护岸取代了生硬的水泥堤坝,让河水与土地重新“对话”;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舒展腰肢,不仅扮绿了河道,更成了鱼虾的乐园——芦河的自愈力,就这样一点点被唤醒。与此同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被牢牢套上“紧箍咒”,“达标排放”成了不可触碰的红线。水渐渐清了,鱼渐渐多了,连久违的水鸟也结伴归来,在河面掠过,激起一圈圈欢乐的涟漪。 水清了,岸也要美起来。曾经杂乱荒芜的河岸,如今蜕变成一条绿色丝带:滨河公园里,垂柳在此摇曳生姿;休闲步道蜿蜒向前,串联起一个个亲水平台;傍晚的观景台上,总能遇见举着手机拍晚霞的市民。芦河不再是城市边缘的“背景板”,而成了集休憩、运动、赏景于一体的“生态会客厅”。 在这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幸福的日常:晨跑者的脚步声与河水叮咚相映成趣,垂钓者握着鱼竿静待鱼咬钩,孩子们在岸边追逐嬉戏,惊起几只停在石栏上的麻雀,骑行的车队从此经过,成了一道动静结合的风景线。这一湾碧水、两岸绿意,早已成了靖边人日子里离不开的“标配”。 “以前河边都是垃圾,夏天臭烘烘的,谁愿意来?”常来散步的市民王阿姨记得清楚,“现在可不一样了,饭后带孙子来逛一圈,看看河面上盛放的荷花,像去大城市逛了个公园一样。” 如今的芦河,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成了民生幸福道。而靖边人的目光并未停留于此,守护碧水的长卷才刚刚翻开。县上正忙着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计划给河道装上“智慧眼睛”,让每一处细微变化都能被及时捕捉。芦河将逐渐成为靖边的“生态金名片”。 阳光下,芦河波光粼粼,映照着岸边百姓的笑脸,市民张先生的优美萨克斯乐曲为大美芦河增添了些许浪漫。这条重生的母亲河用自己的变化证明:当生态画笔饱蘸深情,便能在发展的画卷上,画出最动人的民生底色。而靖边,正沿着这条洒满阳光的路,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水青山”故事。 编辑:俞林 责编:王越美 终审: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