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中医夜市”走红:“夜经济”里的中医文化传播新途径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7-14

市民正在体验耳穴压豆    受访者供图

银市民在治未病科咨询身体状况 张惠妹/摄

    儿科医生正在为前来咨询的患者填写调理建议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中医夜市”在全国多地兴起,成为传统医学走近大众的创新实践。在西安,从西安市胸科医院精心打造的“中医夜市”活动在曲江大城小区开市,到西咸新区多个社区“ 中医药文化惠民夜市”活动的陆续开启,从陕西省中医医院门诊楼前带着专业仪器“出摊”的夏日中医夜市顺利举行,到2025年“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在西安隋大兴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公园举办的火热场景……这些“中医夜市”通过针灸、拔罐、推拿等亲民服务,让市民在逛夜市的过程中零距离感受中医的独特之处。这种“边逛边调理”的创新模式,既保留了中医精髓,又以其年轻化的呈现方式赢得大众青睐,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窗口。
  创新体验:为何“中医夜市”能“圈粉”无数?
  7 月4日傍晚,西安西咸新区国润·季购物中心广场的“中医药文化惠民夜市”中,市民们穿梭于各个特色展位之间:测量血压血糖、体验传统推拿、品尝养生茶饮……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医药的魅力。“去医院太麻烦,挂号排队耗时间,孩子还特别抵触。”40岁的李萍女士带着3 岁女儿来看牙科,顺手接过一杯中药茶饮笑着说:“在家门口就能看诊,这种轻松的环境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还能顺便体验其他项目。”她向记者展示了医生为其孩子配制的调理内热的中药茶包。
  “ 中医夜市”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打破了传统医疗的严肃氛围,通过将中医药服务嵌入商场、社区广场等生活空间,让市民在逛街购物、散步纳凉的过程中体验到传统中医项目。这种场景的变化消解了人们在面对传统医疗时的心理距离,让健康管理变得触手可及。
  这一创新形式精准对接了当代群众的健康需求。据了解,各机构在举办“ 中医夜市”时会根据辖区内居民需求和医疗资源优势特点,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特色服务:为老年人开设慢性病调理、养生保健;为中青年人提供颈肩护理和亚健康管理;为儿童提供视力保健并设计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等。
  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亚健康问题,“中医夜市”可以提供便捷的初步诊断,让市民在休闲之余就能获得健康指导和压力缓解。53岁的贾新燕女士长期受失眠困扰,在女儿的推荐下来到就近的“中医夜市”失眠门诊咨询,贾新燕说:“医生给了专业建议,我准备后续接受中医调理。”她表示自己还在治未病科了解到了身体状况,增进了对中医药的认知。“中医夜市”以其亲民、便捷的特点,让中医药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文化破壁: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理念升级
  政策引领下,“中医夜市”正成为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在国家“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下,各地政府通过整合医疗、文化、商业资源,积极探索“中医药+夜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群众健康生活,更成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切实响应了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指导要求。
  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深入人心。作为中医特色科室,治未病科主要服务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大病初愈的康复人群以及特定人群等,通过中医疗法使疾病早期得到有效干预治疗。“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让‘治未病’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上林卫生院院长、副主任医师王拓表示。在“中医夜市”中,专业的治未病知识被转化为养生茶饮、健康咨询等亲民服务,让中医药文化惠及更多人。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日常健康管理。“顺路就能测血压、学习养生知识,这样的便民服务当然受欢迎。”76岁的王先生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从推拿门诊一号难求到养生茶饮风靡街头,从三伏天晒背成为社交热点到中医文创产品的热销,传统医学正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在各大社交平台,“中医夜市”话题的热度持续攀升,仅抖音平台话题下相关视频的播放量便突破了1.5亿次。这让中医药文化传播更为广泛,也折射出年轻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00后大学生李科默就是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了活动信息,“一直想体验中医理疗,刚好最近颈椎不适,在这里不仅能咨询专家,还能了解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李科默表示,相比于传统医院,这种轻松愉悦的体验方式更受年轻人喜爱。如今,像李科默这样被吸引而来的年轻人正逐渐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主力军。
  专家视角:药食同源需科学引导
  近年来,中药以全新面貌走进大众视野,药食同源的茶饮店、枸杞拿铁、中药味冰淇淋等创新尝试,正在改变“中药即苦药”的刻板印象,让传统医学以更年轻化的方式被接受。“ 原来中药不只有苦的!”在“中医夜市”中,不少人是第一次品尝到中药茶饮,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奇地触摸着切成片状的药材,纷纷表示很有趣。王拓说:“平时大家接触的中药多是成品制剂,茶饮、香囊等形式可以拉近大众与传统药材的距离。 ”
  然而,药食同源有讲究,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咸新区中心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乔亚刚特别提醒:“中药茶饮虽能帮助人们调理身体,但不能替代正规治疗。许多药材既是药物也是食物,需在适用范围和剂量内使用。”他以风靡全网的中药版酸梅汤为例:这款由乌梅、山楂、陈皮等中草药熬制而成的饮品,虽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效,但脾胃虚寒者需严格控制饮用量,孕妇则应在医师指导下慎用。“每款中药茶饮都有其适宜人群和禁忌证。”乔亚刚强调,建议消费者在尝试前先通过专业咨询了解自身状况后再酌情饮用,避免养生变伤身。
  作为“中医夜市”的参与者,乔亚刚充分肯定了这种创新形式的价值:“ 它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医丰富的治疗手段和保健手法。”但同时他也指出发展中的局限,“开放式诊疗环境毕竟条件有限,我们更希望将其作为健康科普的窗口,严重病症还需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而面对大多数人的养生需求,乔亚刚的建议是调整作息和饮食,保持心态平和,多运动、多锻炼,同时可以打打八段锦、五禽戏来养生。
  “中医夜市”不仅丰富了居民的夜生活,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探索了一条接地气的新路径。当药香融入烟火气,这不仅是一项服务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在全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只有让中医药与现代人的需求同频共振,才能使其自然地走进百姓生活、展现出新的活力。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张惠妹

编辑:北月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