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赛博旋风中陕西如何布局与发展?——专访机器人研究领域学者和企业家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7-11
5月14日,陕西伟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晓唯”与该企业负责人董霄剑互动(资料照片)。 记者 李旭佳 摄 访谈嘉宾 西安交通大学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 徐俊 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边旭 陕西伟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 董霄剑 陕西智莱特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 邓振华 西安安森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杜方颖 随着软件算法工程与规模制造化的叠加推进,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已经逼近量产阶段,部分市场人士也将2025年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当下,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还未聚合,在科研和产业领域,各家企业和科研单位都在坚持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作为科教和传统制造业大省,陕西在这股机器人赛博旋风中如何布局和发展?如何推动机器人产业规模化落地?7月初,记者就当前“出圈”的机器人及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走访了业内专家和企业家。 发挥优势,让更多人才留在陕西 记者:近年来,在资本界和产业界推进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同时,政策布局的脚步也在同步推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科教大省的陕西如何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 徐俊: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在机器人研究领域有很好的基础。从科研角度来看,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在内的陕西多所高校已经在机器人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大量技术。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我们在导航、视觉底层技术、机械结构设计等方面都有长期积累,从传统机器人研究转向人形机器人研究,很多现成技术可以直接应用。陕西要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需要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高校与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加强合作。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形成合力;充分挖掘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场景,推进应用端和需求端精准高效衔接。 边旭:陕西在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本身就有许多优势,例如高校众多带来的人才优势、产业链完备带来的制造优势,要将这些优势条件利用好、发挥好。与其他省份相比较,陕西在人才方面有相对优势,但缺少绝对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把人才优势扩大,让更多人才愿意留在陕西。 走好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 记者:发展机器人产业的重点是什么?推进机器人产业应用端和需求端精准高效衔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布局和发力? 徐俊:发展机器人产业,把前沿技术研发作为支撑是关键。要推进人形机器人成功“走”出实验室,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推动。我们应该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要发挥集聚效应,将机器人研发的技术汇聚到校园,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和聘用体系,通过校企联聘等形式,吸引全球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来陕,并通过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卓越人才。 边旭: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离不开企业这个重要载体,要依托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储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支撑,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的助力,让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记者:请结合实际经历谈谈,走产学研融合这条道路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如何解决? 徐俊:在刚开始推动校企合作及产学研融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技术研发的层面,往往会碰到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想法不一致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取舍。我们学校与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老师在学校搞研发,有创新想法及时与企业的工程师沟通,工程师在产业前沿,将行业最新动态迅速反馈给学校老师。这样的形式贯穿于整个合作过程。 多维发力助推产业规模化落地 记者:从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要加速产业规模化落地,还需要哪些条件支持? 邓振华:人形机器人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产业链协同等。虽然陕西具备供应链、应用场景等优势,但还需通过产业链的深度协同,推动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与下游场景应用的联动创新。同时,要通过建设中试基地、完善行业标准等举措优化产业生态,加速产业规模化落地。 记者:目前,机器人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情况如何?融入生活的关键条件是什么?距离大众普遍关注的、期待的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还远吗? 董霄剑: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不难,但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并不容易,其中的关键就是确保产品的实用性、稳定性和成本效益。可先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或商业场景下小范围落地,等规模上来后,再往家庭、养老等场景推广。我相信,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运行稳定性等举措,机器人融入生活的愿景并不遥远。 杜方颖:机器人已进入规模化工业应用阶段,典型表现为人机协作模式深度渗透至能源巡检、仓储物流等垂直领域。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其已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辅助——既能替代人类进入高温、高压、有毒等高危场景,又能高效完成重复性强、精度要求高的劳动。 要让机器人更贴近日常生活,安全与稳定是核心前提。目前,工业场景的成熟应用已为技术迭代提供了丰富数据支撑。未来,随着家用机器人专用芯片、轻量化设计等技术突破,机器人“融入家庭”的进程将加速推进。 陕西日报 记者 周明 李旭佳 编辑:图图上一篇:省教育考试院提示 高考录取期间警惕“招考”骗局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