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以“化”育人守初心 匠心筑梦绽芳华——记宝鸡市凤翔区城关中学市级教学能手张晓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杨红军 时间:2025-05-10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红军)三尺讲台育桃李,四季耕耘献芳华。在晨昏守望中播撒知识火种,于成长渡口摆渡学子灵魂。凤翔区城关中学依托“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培养出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      

为传承榜样力量,凝聚奋斗精神,学校特推出2025年“城关中学教师风采”,立标杆,树榜样,引领广大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助推凤翔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化”育人守初心  匠心筑梦绽芳华——走进张晓梅老师的课堂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我的课堂,既要催化知识,更要‘焓变’心灵。”化学不仅是变化的科学,更是成长的哲学。在城关中学的化学教学天地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她用奇妙的实验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以学科知识浸润学生的心灵。在她的课堂上,元素周期表是人生的坐标,化学反应是成长的隐喻,实验探究是思维的革命——她用化学的“动态平衡”之道,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她就是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的九年级化学教师张晓梅。

9.jpg

一、趣味课堂,让化学知识“活”起来
       在张晓梅老师的化学课堂上,学习从不是枯燥的公式记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将生活与化学紧密相连。在讲解“燃烧与灭火”时,她以趣味实验开场:用烧不坏的手帕,分析手帕燃烧的条件;用烧杯罩住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过程;用湿抹布扑灭酒精火焰,引导学生分析灭火原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与热烈讨论中,轻松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为了让微观粒子运动等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她用各种水果和牙签自制分子模型教具,如用不同种类的水果代表不同原子,牙签代表化学键,搭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模型。通过动手组装,学生直观感受分子的构成,并通过移动、拆解模型模拟分子的运动和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变化。利用3D动画动态呈现分子热运动过程。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通过动画演示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与间隔变化,直观展现温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影响。

10.jpg

二、实验引领,培养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
      张晓梅老师深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她十分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索化学的奥秘。
      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如“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会想到用饮料瓶、气球等材料,通过不同的创意方式进行实验,这种开放性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
      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她巧妙设计“颜色魔法秀”——让无色酚酞试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瞬间变红,再通过逐滴加入稀盐酸,红色又悄然褪去。学生们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试管里的变化,惊叹声此起彼伏。

在“粗盐提纯”实验课上,她引导学生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步骤进行操作,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当学生在过滤环节遇到滤液浑浊的问题时,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可能的原因,如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让学生通过重新实验、分析现象,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她还教导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她常说:“实验无小事,每一个操作都关乎科学的严谨与安全。”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更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精神。

11.jpg

三、学科育人,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张晓梅老师认为,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挖掘学科背后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在讲解“化学与材料”时,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新材料研发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国产大飞机C919所使用的先进复合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强大实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化学与环境保护”专题教学中,她结合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挑战。组织学生开展“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在行动”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宣传,增强环保意识,明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她还会分享科学家们为化学事业不懈奋斗的故事,如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艰辛历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她的课堂上,化学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的教育载体。

“好的化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公式,而是让他们学会用‘变化’的视角理解世界。”“实验室里的沉淀反应,何尝不是人生‘厚积薄发’的隐喻?”张老师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学科育人的新方法、新路径,用化学的魅力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联系我们.jpg


编辑:魏娟           责编:林夕           终审:赵梓希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