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仓颉碑林 梁飞燕 摄

从山门进来,古朴典雅的前殿映入眼帘,这里曾是历代先民追慕仓颉恩泽的圣地 仓颉庙景区供图

仓颉庙前殿内伫立的古碑 梁飞燕/摄

仓颉庙的报厅是祭祀仓圣报到的地方 梁飞燕/摄
时值暮春,渭北高原上新绿漫野、繁花织锦。二十四节气中的春之终章——谷雨将至未至,陕西白水县已浸润在千年文脉的律动之中,因为每年谷雨这一天,都是当地人隆重祭祀仓圣爷的日子。
“谷雨祭祀文祖仓颉”的民俗,有史可考肇始于东汉延熹五年的袅袅香火,历经千年淬炼,如今已凝练为一年一度的“四仪九规制”非遗典仪。
4月9日,记者来到白水县史官镇仓颉庙景区,进行一场文化探寻之旅。距离乙巳年谷雨还有11天,仓颉庙前祭祀广场两侧,翻飞的龙旗猎猎作响;秦腔班子已搭起对台戏,农人暂搁犁锄自四方云集。庙内,研学的稚子身着汉服揖礼如仪,46棵苍劲虬柏如篆书悬笔,28字鸟迹碑文似史册初开,这座小城正以虔诚姿态静候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庙柏无言 铭刻文明年轮
从西安一路向北,驱车不足二百公里便到了白水县。车子驶入渭北高原的褶皱,大地骤然换了肌理,被风雕琢的层层沟壑将春色裁成深浅不一的绿色绸带,苹果花与梨花的粉白浪潮在塬畔翻涌。仓颉庙就坐落在白水县城东北18公里的史官镇上,这里北靠黄龙山,南邻洛河水,距黄帝陵仅百余里,是全国唯一庙、墓、碑、书、柏五位一体的文祖纪念地。
踏进仓颉庙大门,便被这座高垣厚墙的古老建筑散发的典雅气质吸引。古庙区占地17亩,据讲解员介绍,仓颉庙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而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被尊为造字圣人。仓颉庙的具体修建年份未知,但从东汉延熹五年(162)的《仓颉庙碑》可知,当时的仓颉庙已颇具规模,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宋元时期曾进行过维修,现存的建筑多为明清所建。
庙内布局对称,错落有致。位于中轴线上的照壁、山门、前殿、报厅、献殿、寝殿由南向北依次排开,两侧又有东西戏楼及钟鼓楼、配殿和廊房等。穿梭其中,人会不自觉被其造型精美的飞檐斗拱和寓意美好的砖木雕刻吸引。
庙中前殿陈列着18通古碑,其中《仓颉庙碑》《时大宋苍公碑》等或记载仓颉功绩,或记录庙会盛况,镌刻精细、独具匠心。坐落在前殿正中的《仓圣鸟迹书碑》被称为“中华民族第一篇史书”。上面刻有仓颉所造的28个象形文字,内容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记述的是黄帝和炎帝联合中部和东部诸部落,筹谋与蚩尤开战,一举打败蚩尤并庆祝胜利的过程。
庙宇四周,46棵千年古柏环绕相伴,在春风中舒展枝丫。据介绍,这些古柏平均树龄3000余年,每一株都有故事,被专家誉为“绿色的国宝,活着的文物”。其中最年长的“仓颉手植柏”树龄逾5000年,是全国5株5000岁以上的古树之一,其枝干虬曲如篆书,裂痕间藏着5000年华夏文明的注脚。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在《仓颉庙记》中写道:“树裂如劈,枝柯如铁,翠叶如盖,足可同黄帝陵的轩辕手植柏媲美,令人驰想岁月的遥远,回味文明的历程。”
为了加强保护工作,2020年5月渭南市施行了《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这是渭南首部文物保护地方法规,并将庙内古柏纳入保护范围。每年聘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问诊体检”,拨付专项资金开展保护工作。
2020年6月,仓颉手植柏籽种搭乘新一代载人飞船,经历了航天育种后回到了白水,在航天育种空间站的指导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和白水县林业、园艺等部门共同进行古柏培植和繁育工作。至此,这株见证了汉字诞生的5000 年古柏完成了从“文明根系”到“宇宙信使”的身份嬗变。
九规制礼 跨越千年的集体心跳
“仓颉生卒于白水,白水人对仓颉的尊崇是刻在骨子里的,不论老幼都尊称其为‘仓圣爷’,祭祀仓颉贯穿白水人一生的很多重要时刻,甚至于事有不决也求仓圣爷。”陈建峰是仓颉庙的中殿管理员,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每年春节本地人都抢着上头香,孩子升学也会来祈愿,而谷雨这一天的祭祀是白水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一次仓颉祭典发生在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上就有这次祭祀活动的相关内容。
“民谚中有‘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之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于是才有了谷雨。白水自古有谷雨祭祀仓颉的传统。”据白水县仓颉传说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文学介绍,白水谷雨祭祀仓颉活动从汉代起就分官祭和民祭,但以民祭为主。县志记载,近代以来为了使民间祭祀更好地延续,民国时白水县纵目、史官两地群众曾设立专门祭祀的组织“十大社”,涉及周边40多个村庄。每年的祭祀典礼,由“十大社”轮流主持。1990年,白水县首次将谷雨仓颉祭祀变为公祭,此后延续祭祀传统。2007年,白水县的谷雨祭祀仓颉典礼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在白水,每年的“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庄重肃穆,祭典采用“四仪九规制”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人士、乡贤代表齐聚仓颉庙拜谒文祖,表达中华民族文脉永续、源远流长,华夏子孙根脉传承、高山仰止的共同心声。官方祭祀活动结束后,民间祭祀陆续开始,白水当地农民纷纷拿着香表祭品,拜谒仓圣爷。
庙会烟火 在秦腔“对台戏”中续写文明
每年的祭祀大典后,仓颉庙便迎来了持续数天的庙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谷雨庙会,这里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曾被称为“渭北第一庙会”。
在仓圣庙景区的微信公众号里,藏着一条尘封的记忆。2008年一位名叫靳鱼的秦腔老艺术家来白水拜谒仓颉时,看到对台戏楼,回忆起自己1957 年曾在东戏楼唱过天明戏的经历,并向景区捐赠了一本由他著述、出版的书籍《戏缘》,书中记述了 1957年“十大社”组织下的“仓圣庙”庙会。“庙会的前几天,就有摆摊的、打拳的、卖艺的、说书的、算命的、耍猴的、玩蛇的、挑猫的、骟鸡的、吹糖人的、拉洋片的、耍西湖景的、摆擂台的,游人来此助兴、观光。……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远有河南、山西、南北商贾,近有周边城乡百姓、客商前来赶会做点生意。正会这天,赶会的马车都停于周围村庄的麦场、路边,足有几公里长。……正式开台的首日午时,有五颜六色、彩旗如潮的锣鼓队、社火队、火炮队、护庙队,数千村民伴着会长等人、抬着神楼去十余里外的仓颉故里,迎请圣人进庙赏戏。”
仓颉庙谷雨庙会在明清时便已形成,清朝中期到民国初步入高潮,年年逢会都要演戏,少则一场多则三四场大戏。因为庙里东西两座戏楼为“并台式”又称“连台式”,上面经常唱“对台戏”。两戏楼并台演唱,互竞演艺,在全国绝无仅有。当时的同州蒲城、渭北、渭南、西安乃至山西蒲州梆子的名伶、名乐师都来此献艺,蒲剧名家王存才、董银午、一声雷、玻璃脆等也都莅庙参演。
“唱戏是仓颉庙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为了保护文物,几乎没有在庙内的戏楼上唱过戏。但为了延续这一传统,每年谷雨祭祀前,我们会邀请陕西省内的剧团,在祭祀广场上搭上双戏台,唱‘对台戏’。”仓颉庙景区旅游服务股股长张瑜说。
4月8日,乙巳(2025)年白水谷雨仓颉文化系列活动在仓颉庙景区拉开帷幕。祭祀广场上早早搭起了双戏台,渭南市青年秦腔剧团、白水县剧团、壶口瀑布文工团、西安易俗社等多家文艺团体齐聚仓颉庙,每天下午进行“千年对台戏·秦韵永流传”戏曲演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好戏开锣,大量村民闻讯而来。4月9日的祭祀广场上不到12点就坐满了观众,他们戴着草帽,拿着马扎、凳子,等待开戏。记者采访中遇到了一对70多岁的老人,为看“对台戏”,他们一大早从白水县城西北的林皋镇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来到城东北的史官镇,兴致盎然。
从明清戏楼的“并台竞艺”到祭祀广场的双台对唱,热情的观众与投入的演员共同编织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图景。时光流转,变的是戏台的形制,不变的是血脉中奔涌的虔诚。
研学传薪 汉字基因的童年播种
在仓颉庙的飞檐斗拱之外,一场无声的文化传播正悄然生长。白水的文明传承,不仅在恢宏的祭典中,还在孩童执笔书写的撇捺中,在少年凝视《鸟迹书》时骤亮的眸光中。
自 2016年起,这座小城以谷雨为舟,载着“一带一路”年度汉字活动破浪突围,不断努力扩大着仓颉文化的影响力。仓颉庙景区管委会也创新发展,开发了“汉字寻根、文明探源”研学旅行课程,包括穿汉服、习汉礼、祭先圣、游圣庙、写汉字、诵诗书、体验古法雕版印刷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近万名学子前来体验。
4月9日一早,仓颉庙便迎来了十余名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的师生,他们游古庙,穿汉服,献贡品,敬贡酒,诵祭文,拜先圣,用毛笔临写着鸟迹书,在温习华夏礼仪文化中,感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也经常送文化进校园,这几年我们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主题为‘汉字的起源’的研学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结绳记事,了解从岩画记事到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及中国汉字发展历程。此外,我们将研学课程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学生了解文字始祖仓颉。”仓颉庙景区旅游服务股股长张瑜就是白水人,大学毕业后她返回家乡,成为一名“文化守门人”。“目前来我们这里研学的最远的是西藏和云南的孩子。刚开始只是我们周边县城或者省内的中小学生来,这几年随着仓颉庙的知名度越来越广,一些外省的团队也会过来。能够将家乡的历史名人讲给更多的人,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坚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如今,《仓颉造字》课文被收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千万学生的必学文章。“我们还会依托小学课本内容,将仓颉庙传统文化研学课程转变为学生日常教学内容的延伸,在研学活动开展之后,让学生收获更大。在文化进校园方面,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西安各大院校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更多的孩子。”
文旅新生 4A级景区的文化破壁之路
2024年, 仓颉文化旅游区管委会顺利获批,仓颉庙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与陕旅集团合作运营,成立华清文创仓颉文化景区运营公司。年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标志着文化资源向文旅融合的实质性跨越。
怎样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这是仓颉庙市场营销总监朱姣这些年一直探索的文旅新课题。在她看来,白水与陕旅集团的合作运营,对仓颉庙来说是一个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挖掘仓颉文化IP价值,依托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陕旅集团的资源优势,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互动创新,策划非遗展演、汉字主题文化活动。我们也计划在汉字博物馆打造光影交互、数字AR体验场景,围绕汉字起源、演变及文化影响构建沉浸式游览体系,让游客在参观中实现文化认知与科技体验的双重收获,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代生活场景中。”
针对年轻群体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差异,朱姣说:“谷雨祭祀仓颉典礼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应该被更多人熟知。我们将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呈现等方式,向青少年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通过互联网让年轻人在参与中理解文化根源,从认同中生发文化自信。”
在这场始于结绳记事、永无终章的人文长征中,依托白水仓颉庙而诞生的谷雨祭祀、庙会研学都成了解码文明传承的当代答案。当航天柏苗向着星空生长,当来自各地的孩子们在鸟迹碑前陷入沉思,当异国游客从横竖撇捺中理解东方筋骨,汉字文化的生命力便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编辑: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