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文”暖民心 “艺”路芬芳 ——延安市志丹县文联工作综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帅 刘元丽 时间:2024-12-31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帅 通讯员 刘元丽 )日暮西山,初冬的陕北,寒意渐浓。在陕西交控延定分公司演播室内,一场由志丹县文艺爱好者精心准备的志愿服务活动正在暖心上演。

“一对对鸳鸯水了上漂,人家都说是咱们两个好,你要是有那心思咱就慢慢交……”陕北民歌市级传承人王玉成一首《一对对鸳鸯水上漂》深情开场。其他文艺爱好者纷纷登台献艺,唱一首民谣,吹一段小调,或说一段古书……文艺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延定分公司上空。  

“这次志愿服务活动为我们企业职工送来了文艺大礼包,不管是地道的陕北民歌、说书,还是感人的红色故事,都唤醒了大家对于脚下这片黄土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它就像一场甘霖,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延定分公司党群工作部宣传干事张宁说,这场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纽带,串起了企业与地方情谊,为企业凝心聚力更好发展铸魂赋能。

图片1.png

为让文艺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群众,11月26日,志丹县文联走进陕西交控延定分公司开展文艺“六进”志愿服务活动,把一道精美的“文艺大餐”送到企业职工家门口。

“我们将始终坚持‘到人民中去’的服务理念,拓宽、创新服务方式,积极组织广大文艺志愿者持续深入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创作更多更好的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让文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志丹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肖志远介绍。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在志丹,越来越多的文艺志愿者加入到“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个队伍当中。志愿者人数从一开始的110多名,到现在的260余名。志愿服务累计86场,服务近万人次。他们顶严寒、冒酷暑,一次次激情奔赴,把最丰盛的文化粮食、最醇厚的文艺佳酿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打通了文艺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图片2.png

近年来,在志丹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文联和县委宣传部的正确指导下,县文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团结带领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精心打造文艺品牌,深入开展文艺惠民,各项工作呈现出繁荣向好新局面。


“艺”心永向党

志丹,西北偏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

1936年7月3日,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由陕北的瓦窑堡迁到刘志丹将军的故乡——保安县(即现在的志丹县),于是,这座古老的山城,就成了闻名中外的红色京都。

同年10月底,著名左翼作家丁玲跨越重重封锁来到志丹。在她的提议下,两个月后,中国文艺协会在保安县正式宣告成立。毛泽东同志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他的文艺思想也在这里萌芽。

在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中国文艺协会旧址”和“丁玲旧居”的恢复,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文艺从志丹出发的再继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志丹不仅是新中国文艺的发祥地,也是全国文艺家的寻根之地。

文艺的“红色种子”,被老一辈革命家、文艺家们播撒在志丹这片古老又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些种子深扎人民沃土,承新时代阳光雨露,不断向上生长、开花。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志丹人,感觉特别自豪。八十几年前,志丹条件那么艰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舍生忘死、艰苦奋斗,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听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光辉事迹,被老一辈革命家一生为信仰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今后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继续扎根乡土,深入生活,将我们志丹故事讲出新意、讲出精彩。”听完工作人员讲解,县作协理事任东琳动情地说。

图片3.png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2周年,深入推进文艺界党纪学习教育,5月21日,县文联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文艺界党员代表30多人,在县中国文艺协会旧址举办党纪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期间,大家参观了中国文艺协会旧址和保安人物展,现场聆听了中国文艺协会在志丹成立始末,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和丁玲等老一辈革命文艺家的创作故事。在中国文艺协会旧址前,县文联支部全体党员和文艺界党员代表重温了入党誓词。

图片4.png

志丹县文联副主席韩英介绍,“文联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中心工作,以“‘文’润红都·‘艺’心向党”为主题,探索“党建+N”模式,用党建+文艺品牌,着力打造“志丹文艺大讲堂”“红都诗会”等品牌性活动。用党建+志愿服务,赋能“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深入开展“文艺六进”文艺志愿服务。用党建+阵地建设,发挥志丹文艺培训基地、红都书屋等主阵地作用,办好《红都》文艺双月刊。用党建+文艺人才,围绕文联“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职能,强化对“文艺两新”的组织引领和服务扶持。我们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凝心聚力推动文联文艺工作,赋能志丹高质量发展。”


用作品说话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努力开创文艺新境界。

党对文艺工作的新希望与新要求,是前进的动力,更是奋进的方向,激励着文艺工作者们勇担使命,扎根人民生活,倾心创作精品,展现新时代文艺之新作为。

近年来,志丹县文联围绕重大文艺战略部署和县委政府工作局面,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一批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事业呈现新面貌。

“这是一批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长篇小说。”在10月12日“书写时代华章  勇攀文学高峰”延安长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萍这样评价延安近年来出版的一批长篇小说,其中点评了志丹本土作家李亮的长篇小说《大洛河》。她认为,《大洛河》延续了延安长篇小说创作的一贯传统,继续深耕于陕北地域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气象万千的社会现实,不断发掘新时代延安社会的新风貌、新气象,深入生活、深入现实、深入伟大的新时代。

图片5.png

2023年李亮的长篇小说《大洛河》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免费正式发行,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延安市2023年度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以及第六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十佳作品和2023年7月文学好书榜,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对志丹读者来说,《大洛河》更是一部写志丹人近百年历史、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长篇小说,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陕北人民的血脉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李亮介绍,《大洛河》是从红都儿女的所思所盼中获得创作灵感,从志丹100多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创作激情,回应了时代主题和人民心声,为全县人民献上了一份符合自己独特口味的“精神大餐”。

在志丹文学的百花园中,除了长篇小说《大洛河》花开正艳,格外耀眼,散文、诗歌的创作也同样光彩夺目。2020年,崔子美作品《羊群踩白了雪野》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2022年,他的《迎春之跳》获刘成章散文奖单篇散文奖。2023年,肖志远诗集《成为一棵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本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24年,笔峰古体诗词集《山城吟歌》由西安出版社出版。作协会员在《散文诗》《延安日报》《文化艺术报》等市级以上文学杂志、报刊发表诗歌、散文50余篇(首)。其中,《延安日报》“杨家岭”副刊专版开设“秘境志丹”专页,登载志丹县文旅主题诗歌作品14首。崔子美文学艺术工作室主题采风创作“向阳沟”“牛寨”“三台山”“弘门寺”“城台石窟”等本土主题文学作品80多篇(首)。目前,策划出版“高原部落║志丹诗人群”丛书,包括刘建年《心影的走动》、雷铁琴《活在路上》、任东琳《磨砂花瓶的乐章》、肖志远《志丹诗篇》、李亮《磨月记》、李晓伟《时光是一把钝刀》、张志海《我服刑在我心的孤岛》、王飞飞《如果》、高艳《岩石的恋歌》、王雄英《呐喊》等10部诗歌集,《刘建年诗文集》(四卷本),雷柯霖散文集《有羊的日子》,目前进入出版流程;新的志丹文化旅游系列图书“这里是志丹”之《志丹秘境》《志丹民谣》《志丹味道》《志丹图典》《志丹艺述》等,也进入编撰阶段。

一部部获奖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文艺作品的生动体现,更是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求的最好表现。

新时代需要新文艺。为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志丹县文联将继续深入挖掘志丹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持续办好大讲堂,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创作能力,积极参展参演参赛,积极组织申报中省市各类文艺奖项,不断提升各门类艺术人才的业务能力和创作水平,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时代志丹发展变迁,为群众生活鼓与呼。


汲“源头活水”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走,到人民中去。”

为挖掘整理民间传统老民歌,感受原汁原味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5月20日,志丹音协陕北民歌采风团走进永宁镇象咀行政村小崖窑村民小组、王柳沟村民小组,与民间老艺人芦治英、陈整瑛围坐在一起,现场聆听他们演唱原生态陕北民歌。

“前窑里点灯后窑里明,世界上花儿能开几枝花,为人行不上个好女婿,前半夜我盘算后半夜气……”80多岁的芦治英老人在自家院子里,为刚来的“客人”们唱起了陕北民歌。采风团成员不由跟着哼唱起来,忙着录音、整理歌词。一首首古老的信天游回荡在农家小院上空,令人回味无穷。

“今年都80多了,年轻时,很喜欢唱民歌。现在没几个人会唱了,很可惜啊。这些歌里是我们那一辈人的艰苦生活和情感表达,调调好听,词儿也简单,唱起来很上口。”芦治英略带遗憾地说。

图片7.png

老人家的心声与企盼,正是采风团此次采风的初心与使命。

“咱们陕北民歌需要传承与创新,需要从民间艺术中挖掘素材,汲取创作灵感。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传唱好咱们传统陕北民歌的基础上,努力创作出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脉搏的新陕北民歌。”志丹音协负责人高世宏说。

只有在人民生活中打深井、寻源泉,文艺创作才能获得干洌的滋养:只有在生活沃土中扎下根、勤耕耘,文艺创作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新陕北民歌创作是近年来志丹文艺的一大收获。向北、李先锋、高世宏等词曲作者深耕于这一领域,创作出一大批新的陕北民歌作品,如《一搭搭里》《陕北汉子》《泪蛋蛋掉在酒杯北里》《泥诉》《春风谣》《风吹桃花红》《回到山沟沟》《踮起脚尖瞭远方》《对面山上一点红》等50余首新陕北民歌受到了广大老百姓及陕北民歌爱好者的青睐,无论是电视媒体、网络还是音乐平台同步展播以及微信自媒体快手的传唱热度不减,也在版权交易领域开拓了先河,开创了新大众文艺创作的一个新的突破,它们既有对传统陕北民歌的传承,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我创作的新陕北民歌,既保持了浓郁的陕北地方韵味,有泥土气息,又根据人们日益提升的文化品味,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写他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想唱的歌。”向北介绍,“不管是对陕北民歌的传承还是创新,都要到人民中汲取‘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优秀的文艺作品,赢得了民心,也就赢得了荣誉。

近几年,先后多个音乐作品荣获省市级以上文艺奖项。2022年,由向北作词,潘攀、高嘉誉作曲的公益广告《暖心》视频荣获“文明实践看陕西”优秀案例线上征集活动一等奖。 “红都组合”参加文化部主办的“2023全国文化馆站张掖演出周”和“延河情深·汉水古韵”陕南陕北民歌交流活动。郝亚军荣获第十八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金奖。由向北作词、李先锋作曲,郝亚军、刘晓芳演唱,张保雄、张亚军导演拍摄的的歌曲MV《红到天边边》荣获陕西新闻奖三等奖。2024年,由向北作词、音协主席高世宏作曲的歌曲《踮起脚尖瞭远方》荣获延安市民间文艺作品大赛二等奖,向北作词、樊一帆作曲的歌曲《天知道》荣获“高原放歌——2024年原创陕北民歌歌曲征集活动”三等奖。

图片8.png

一个作品获奖可能是偶然,接连不断的作品获奖绝非偶然,其中离不开志丹县对文艺工作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志丹县文联依托本土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紧贴火热生活,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各种采风活动、文艺演出、文艺讲堂等,不断提升各门类艺术人才的业务能力和创作水平,努力挖掘和整理本土优秀人才资源,打造本土文艺品牌,各艺术门类百花竞秀,文艺佳作争相涌现。

图片9.png

据悉,金桂玲、周想林、王琴等的剪纸作品《巧手剪出新风尚》荣获陕西省“文明实践公益广告”奖项;宋俊荣获陕西省非遗刺绣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交流发展大会展品评比三等奖;康晶晶、鲁婧新年画《春耕时节》《年夜饭》入选陕西省文旅厅“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征集;董丽丽刺绣作品《志丹刺绣》荣获延安市民间文艺作品大赛三等奖。曲艺家协会孟成祥、牛艺娜、白成云、李雷、白文斌等参加第一届全国陕北说书大会展演;梁座军、曹文刚、何小平荣获2023年陕西省首届唢呐展演“优秀传承奖”。闫娟参加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举办的“大成杯第九届健身球操全国邀请赛”荣获规定套路金奖、最佳表演奖和道德风尚奖;石亚东创作的舞蹈《摇篮》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复排大型舞剧《兰花花》将在延安大剧院演出,参加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展演暨首届安塞鼓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段小佳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秧歌剧目编创人才培训”,创作独舞《山丹丹随想曲》、双人舞《三十铺》并参加汇报演出。高凯摄影作品入展“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天鹅之城——第五届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特邀作品展”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中国网在线影展”;石锋作品《景中“井”》荣获延长油田公司“继承优良传统,矢志埋头苦干”主题文艺作品大赛摄影类一等奖,《油田秋色》荣获短视频类二等奖;影视家协会拍摄农村题材微电影《杨家河》。贺新虎荣获全市干部职工书画大赛三等奖、王琴作品入展;韩英国画作品《霜秋图》入展“回延安——中国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及国家艺术基金“姹紫嫣红·时代意象一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主题创作学术邀请展”。曹向明、宗东文作品入展第四届“陕西书法奖”;曹向明、宗东文、刘勃涛等入展陕西省中青书法篆刻展和陕西省中青年书法作品展;王志权荣获延安市第一届职工书法美术展一等奖、曹向明荣获二等奖。

图片10.png


亮“红都”品牌

我们的文艺为谁服务?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指出了文艺“为谁服务”。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勉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要把“人民”装在心中,也为繁荣新时代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让“文艺为人民”的旗帜更鲜艳,志丹县文联将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作为发挥文艺力量、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抓手,组织动员协会会员、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志愿者开展文艺“六进”、春联义写、图书赠阅等活动,将舞台搭至田间地头、社区广场,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真正实现文艺服务“零距离”。 

图片11.png

“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嗨……”11月13日,县文联、县红都编辑部、县音乐家协会来到双河镇中心幼儿园开展文艺“六进”——陕北民歌进校园活动。县音乐家协会会员、青年歌手郝亚军为孩子们教唱陕北民歌《军民大生产》。

音乐课堂上,孩子们还“零距离”聆听、学唱了《陕北的女娃娃》《兰花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等一首首经典陕北民歌。一次小小的文艺志愿服务,如春风细雨般悄然润泽了师幼们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陕北民歌的兴趣和参与感,以及对地方非遗的追求,受到他们的追捧与喜爱。

图片12.png

哪里需要文艺,文艺就在哪里。

“从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奶声奶气的歌声中,我看出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陕北民歌的喜爱与渴求,这是我们陕北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是深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认同。”双河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曹静希望,县上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能多走进乡下幼儿园,为孩子们带来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种下一粒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文艺志愿服务是一份使命,也是一份荣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把文艺作品送到群众手中,让文艺不再‘可望而不可及’。”看到孩子们学习民歌热情高涨,郝亚军高兴地说,陕北民歌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多参与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歌声和热情,传唱好陕北民歌,为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和快乐。

图片13.png

图片14.png

村民们足不出户,就品味了“接地气、冒热气”的“文艺大餐”,在诗歌朗诵中听到了不一样的家乡美,这是志丹县文联把红都诗会大舞台搬到村民家门口,为村民送上又一波新福利的暖心行动。

5月15日在刘志丹出生地金丁镇金汤村举行“红色金汤·志丹丰碑”诗文朗诵会,7月25日在“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顺宁镇保娃沟门举行“在希望的田野上——保娃沟门乡村旅游季”主题诗文朗诵会……一台接一台的诗文朗诵会,歌咏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挖掘红色名村红色基因,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就是要通过诗歌诵读这种形式,呈现新时代下农村可喜的变化,并以文艺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起村民在家门口发展旅游、振兴乡村的信心。”县朗诵艺术协会副主席刘洋说。

为让文艺志愿服务蔚成风气,志丹县文联广泛开展文艺志愿活动,通过“墨舞红都”“红都诗会”等各类品牌活动,把文艺“送”到百姓身边。2024年,组织80名文艺志愿者,深入等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累计18余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

为展现红都文学新气象,志丹县文联把办好《红都》杂志作为重点工作,坚持《红都》杂志“大型地方文艺期刊”的办刊理念,立足本土,推介挖掘文艺人才,深耕校园文学,推崇地域文化,坚持文旅融合,不断改革创新,严把收稿、审稿、校对、排版等关键环节,力求取得新的突破,截至目前,共发刊137期。开设“对话”访谈栏目,创新版面版式,积极向外推介我县文艺人才,上半年对曹振梅、闫娟、王垚进行了专访,进一步扩大本县文艺人才及《红都》的影响力。在“青春”栏目刊登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鼓励青少年开展文学创作,在学校中营造出浓郁的文学氛围。专栏刊登了双河镇中心小学、永宁镇中心小学、保安中学学生作文,发挥文学作品化人育人的特殊功能,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添砖加瓦,为对外宣传“三个志丹”贡献力量。

图片15.png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做精做强《红都》杂志,让杂志走精品化、特色化路子,立足本土,保持特色,通过我们的平台推荐更多本土文艺人才和文学作品,努力讲好志丹故事,让办刊水平再上台阶。”《红都》总编王琴说。

时代在变,文艺“为人民”从未改变。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站在新起点,志丹县文联将用心用情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艺服务人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实践中,守正创新、潜心创作、服务人民,用文艺的力量凝聚起全县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编辑:延闻           责编:小木           终审:张建全

上一篇:2024,“渭南宣传”陪你一起走过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