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佳县:做活“土地”文章 壮大集体经济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娟娟 时间:2024-12-18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娟娟 通讯员 魏杰鸰 张娜)近年来,榆林市佳县方塌镇杨塌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推进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利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机械化水平和种植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全村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00亩,土地流转2000亩,推广机械化种植1000亩。 “撂荒地”变身“致富田” 近年来,杨塌村围绕解决撂荒耕地“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撂荒地整治的实践路径,推动形成“责任+奖补”“流转+托管”“技术+特色”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快盘整撂荒耕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近年来,该村累计完成2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随着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灌溉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继实施,逐步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舒心田”“致富田”。 科技赋能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杨塌村立足土地资源优势,推进“村集体+农技推广+基地+农户”模式,示范推广红甸子、晋杂22、晋杂109、晋粱3号等酿造高粱品种,大力发展地膜农机农艺一体化的农业耕作技术,形成了旱区谷子、高粱“优质品种+地膜覆盖集雨+精量穴播+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招商引资 村集体经济添活力 通过招商引资,杨塌村集体分别与榆林鼎粮谷业有限公司、向阳湾种养殖合作社签订承租协议,租赁了村集体1500亩耕地从事特色种植业。村集体每年可通过土地流转直接创造经济收入33万元。此外,杨塌村现有30多名劳动力在企业临时务工,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难问题,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编辑:夏雨 责编:姜琼 终审:张建全上一篇:榆林佳县:筑牢青少年心里健康防线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