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飞燕 时间:2024-09-09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在中国,没有一座帝王陵寝像秦始皇帝陵这样被世人关注。今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这里共出土了2000多件栩栩如生的陶俑,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陵寝建筑、地宫形制、陵园结构以及性质各异的陪葬坑、陪葬墓一个个“浮出地面”,铜车马、铜水禽、彩绘跪射俑、石甲胄、百戏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相继面世,让我们得以窥见秦帝国昔日的雄风与秦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发掘、研究阐释、传承利用的探索历程,就是陕西文博事业在考古发掘、科技保护、展示利用、遗产教育、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时俱进的缩影。一系列严谨科学的考古工作也为世人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发掘50周年 考古成果丰富 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建设工程耗时38年之久,陵墓参建人数上达70万之巨,规模之宏达、埋藏之丰富世所罕见。1974年3月,骊山脚下的几个村民在挖水井时,挖出了陶片、俑头、青铜箭簇,意外揭开了秦始皇地下军团的神秘面纱。随后,在考古人的努力下,陆续发掘了马厩坑及秦墓、园寺吏舍、陵寝建筑、鱼池动物坑、修陵人墓地、石料加工厂等遗址,一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五十年的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陵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土形成内外城格局以及分布陪葬坑的总体布局特征,以及模拟秦帝国的都邑格局、政治体制、宫廷生活、社会文化、军事制度等内容规划设计理念。十余年来,考古人员对一、二号坑的持续发掘不断更新着对兵马俑军阵的排列规律的认知;帝国第一陪葬墓——陵西1号大墓的发掘,见证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陵园门址、城垣建筑、寝殿遗址、道路遗存系统的勘探发掘,为认识始皇陵丧葬礼仪进程与遗迹建制结构体系、遗存空间布局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202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英、法、德等国家文物考古机构启动的欧盟协同基金资助项目“骏工程”,以马和金属器的流动为线索,为进一步探明公元前2000年至秦汉时期欧亚草原东部和中国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开始了新的探索和研究。 在依法保护和科技保护方面,2005年7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为秦始皇陵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指导;2010年7月省政府颁布了《秦始皇陵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秦始皇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21年《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结合实际进行了修订,让秦陵遗址保护有了更有针对性和更有力度的法治保障。博物院自上世纪90年代起积极与德国、比利时等国研究机构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合作,先后承担多个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课题,相继建成“微生物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逐步确立了以秦俑彩绘保护技术为核心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彩绘颜料科学分析研究、微生物防治和环境监测控制等优势科研领域。 50年来,博物院先后接待外国元首政要230余位,成为国家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秦始皇陵文物在包括中亚在内的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巡展277个场次,累计2000万人先后参观展览,外展数量和受众人数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截至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成功入选全球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保护、研究利用文化遗产的示范样板。 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在西安召开 9月8日上午,“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外各相关考古机构、高校及博物馆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大会举行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第二季) —— 探秘秦始皇陵》开机仪式;发布秦始皇陵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用AI互动方式,让体验者在数字世界感受恢宏气势和神秘秦陵;发布百戏俑坑考古成果创新性转化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大会还发布了秦兵马俑一、二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舱及考古发掘平台建设成果。目前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二号坑“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已经投入使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包含应急保护实验舱、舱内环境调控系统、专用照明工作系统、工作记录系统、文物信息采集系统、文物吊运装备、文物专用定制装备等,为考古现场发掘与文物保护提供了实验分析与修复、环境监测与调控等能力保障,保障文物从出土环境向文物库房保存环境的平稳过渡,开创了秦兵马俑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的新方法、新模式。 当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院教授ChrisGosden分别在大会作主旨报告。大会特设“古代陵墓制度与秦始皇陵考古发现”“考古遗产的保护利用”“秦俑学与秦文化研究”三个平行论坛,来自考古遗址博物馆、考古机构、高校的百余位国内外代表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会学者从多角度阐释秦文明的深厚内涵,讨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保护利用,为遗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230件组精品文物多角度呈现“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 “什么样的兵俑级别最高?”“秦始皇最喜欢的水禽宠物是什么?”“秦帝国第一陪葬墓出土的文物到底有多精美?”这些问题在刚刚开展的“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中,都能找到答案。 9月8日,为庆祝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秦陵博物院精心策划的“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正式开幕。展览以秦始皇陵50年来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以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为主线,精选230件(组)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秦始皇陵的面貌、内涵和价值,带领观众走进盛世强秦的历史画卷。 此次展览内容分为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秦始皇帝”介绍了秦之崛起和始皇帝的一生,拉开了展览序章。第二部分揭示秦始皇陵的设计理念和丧葬制度。第三部分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解释陵园中的遗址和出土物。第四部分以兵马俑为中心,展示其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第五部分呈现模拟地下的皇家苑囿。第六部分介绍秦宫廷的娱乐活动。第七部分探讨陵墓中的陪葬制度。最后一部分结合想象与科学,通过对“文献”中记载的联想和科学数据的论证,与观众一起想象秦始皇陵地宫的雄姿,描摹其中的日月星辰、江河大海、广袤大地。 展览现场,观众不但能看到并不常见到的高级军吏俑、绿面俑、跪射俑、百戏俑等,还有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的多种青铜水禽。此外,陵西一号大墓出土并首次展出的金舞袖俑、金银骆驼等珍贵文物也备受关注。来自黑龙江的周先生激动地说:“这个展览显示出来我们中国文化的大气磅礴,在展厅看到那些兵器经历两千年的岁月,如今看来也依旧锋利,显示出秦朝时期高超的工艺。来陕西旅游,第一次来兵马俑就碰见这样的重磅展览,真是太幸运了。” 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以遗址见制度,以文物见文化,以文化见文明。秦始皇地下王国的丰富埋藏,体现了秦帝国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社会生产、娱乐生活、精神思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通过大型沙盘、考古模型、数字交互、现场连线等多种展示手段,将历史语境、遗址场景带入展览现场,让文物说话,让遗址活起来,也为观众深度理解秦文化、秦文明提供了一个机会。 编辑:图图上一篇:榆林佳县:食品市场专项检查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