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榆林市靖边:让非遗绽放时代芳华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燕郡 时间:2024-08-06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白凌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遗是活态的历史,是传承的匠心文化。榆林市靖边县现有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大类 64项,中、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2人。

“靖边剪纸”享誉中外

“靖边剪纸”细如毛发,线条上讲究刚健、流畅、自然,颜色上讲究互补色对比,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文化内涵厚重,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情趣、意志、爱好,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技艺、研究等价值,是最具民族群体情感象征的文化遗产。日前,“靖边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华月秀的剪纸作品《白于山》荣获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时尚创新奖引起轰动。“剪纸是我从小的爱好,多年来,剪纸作品数不胜数,目前正在创作一幅宽1米、长13.99米的剪纸作品《丝绸之路》,从构想到画图已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目前已经开剪,预计还需要两年多才能完成。”华月秀介绍。

“靖边剪纸”源远流长,历代相传。过去以窗花为主,每当新春佳节、婚姻喜庆,不论大家小户,都有贴窗花的习俗,既装点美化了自家房屋,陶冶了人的情操,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是过年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靖边经济跨越向前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富起来的靖边人新房的窗户都变成了玻璃窗,群众在玻璃窗户上面不贴窗花了。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靖边剪纸界领军人物华月秀、马志芹、李凤英、等带领靖边妇女及爱好者将剪纸艺术再次带入大雅之堂。巨幅剪纸作品《惠中权传》《水浒一百单八将》《过大年》《三边婚俗》等被国内外友人收藏,影响深远。  “靖边柳编”颇负盛名

走进宁条梁镇西园则村柳编产品展示厅,簸箕、簸箩、礼品篮、小花篮、首饰盒、沙发、茶几、坐垫等各种柳编制品琳琅满目。“靖边县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柳编选用原材料沙柳种植可上溯千年。”宁条梁镇党委副书记王学攀介绍,“我们深挖历史,结合西园则村‘前进大队’时期创办柳编厂的历史,引进山东杞柳,召集老艺人和省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吸纳柳编会员和学徒,发展订单式产业,构建起了‘支部+集体合作社+群众’的运营模式,以柳编产业带动群众勤劳致富。”

“靖边柳编”历史源远流长,颇负盛名。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以沙柳为主要材料,此柳木材质柔软,可用于圈林、筑篱、编排柳栅、挂淤防洪、结扎风墙、捆扎柳鞍、建筑简易房屋及牲畜棚圈。“细嫩的柳枝还可编织柳筐、柳篮、柳帽、柳条箱等用具和其他轻巧的工艺品,是陕北地区柳编制品出口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柳编市级非遗传承人闫小红介绍,“靖边盛产沙柳、旱柳和红柳,林木蓄积量较大,是编制柳编产品的极好地区,柳编发展历史悠久,具有经久耐用、美观实用、精巧玲珑、编制精密、样式新颖、编法多样、使用广泛等特点,极具陕北地域特色,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

  “靖边跑驴”渊源已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靖边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歌舞形式,民间俗称不一,如“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根据地理、历史、生产方式以及清朝光绪年间《靖边县志》对社火的记载证明,“靖边跑驴”在清代已很盛行。

当地有关“靖边跑驴”的传说有三种:其一,“靖边跑驴”最早是来自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这一民间故事,民间艺人根据这一故事编创并流传至今;其二,在明成化年间是由靖边民间艺人姚福有根据当地盛兴的“跑竹马”改编发展而成的;其三,是清朝末年由河北老艺人孟源清移居东坑镇后流传而来。据靖边县跑驴表演艺人祁桂芳回忆,她从少年时就传承了跑驴表演技艺。可以说,“靖边跑驴”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及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下产生的。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靖边跑驴”一般情况下跟随秧歌队在行进期间表演。它不受秧歌队及鼓乐节奏的约束,进行即兴表演。表演者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当时环境条件即兴起舞,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的舞姿形态,滑稽的人物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常常引逗观众发出阵阵笑声。“靖边跑驴”在表演形式上有“一人跑驴”、“双人跑驴”、“多人跑驴”,多数为“双人跑驴”,一个骑,一个赶,经过民间艺人及传承人的不断演演绎,给这种传统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夫妻探亲”、“回娘家”、“赶集路上”、“爷孙赶集”等,接近生活,亲近百姓,它表演的“驴形”、“驴态”、“驴神”完全来自生活,模仿得逼真、生动。使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它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巧妙结合,把生活的真情和艺术的情趣自然融合,把现实生活和人的浪漫主义追求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不可多得的艺术感染力。

剪纸、柳编、跑驴仅仅是靖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生动缩影,靖边信天游、霸王鞭、唢呐、水船、说书、刺绣,靖边剁荞面、炖羊肉、大烩菜等也是靖边非遗的精华所在,均声名远播。“我们通过创新教育传承机制,整合文化、教育、民宗等多方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地教育体系;创新传统与现代衔接机制,运用‘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等手段,鼓励生产性项目与产业融合,与市场对接。”靖边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斌娴表示。靖边县通过建立完整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大力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激发他们开展传承活动的积极性,壮大传承人队伍;通过为非遗传承人搭建自我展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通过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借助国家、省、市举办各项节非遗展示活动,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让本地文化“活”起来 “火”起来。

编辑:俞林           责编: 晓佳          终审:张建全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