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陕西新农村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在渭南举行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齐敏 蓝剑 时间:2023-08-23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齐敏 通讯员 蓝剑)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七夕”节。第六届“陕西新农村七夕巧娘才艺展示”系列活动在渭南葡萄产业园盛大举行。 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文化馆 、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渭南市临渭区委宣传部、渭南市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渭南市临渭区文化馆 、临渭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咸阳市群众艺术馆、 韩城市文化馆、神木市文化馆、华阴市非遗中心、合阳县文化馆、澄城县文化馆、大荔县文化馆、蒲城县文化馆、华州区非遗中心、宝鸡市凤翔县文化馆、 西安市莲湖区文化馆、西安市鄠邑区文化馆协办,渭南市葡萄产业园管委会作为支持单位。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二级调研员张智林,陕西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邵怡,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省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杜俊杰,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武毅,渭南市艺术中心主任田建,渭南市临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占权,渭南市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刘晓亮,渭南葡萄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王武威,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田春侠,临渭区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红等领导出席展示活动。邵怡宣布第六届“陕西新农村七夕巧娘才艺展示”系列活动开始。1300余名群众观看巧娘们及非遗传承人精彩纷呈的展演展示。 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交流新时期非遗保护经验,展示非遗创新发展成果,推进非遗进景区常态化开展,发挥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推动陕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张智林在讲话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保护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近年来,陕西省文旅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目标,狠抓非遗保护传承和融合创新,在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名录制度、夯实人才培养、建设体验设施、构建传播推广、实施非遗记录工程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全省目前有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国家、省、市、县项目8010项,各级传承人6727名,以及12家国家重点扶持非遗工坊,86家省级非遗工坊。2项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51个全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名录项目,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1200多个,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各级传承人要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把“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优秀非遗产品充分弘扬,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用创新的思维去领航技艺,用进取的心态去发扬光大,不断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传奇。 张占权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组织开展“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具体举措,目的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推进文化代代传承。“七夕”承载着文化、传递着美好,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表达。相信本次活动定能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为临渭广大群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聚焦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深入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为建设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作出更大努力。 第六届“陕西新农村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演出活动,在蓝月亮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关雎》轻盈自如、优美迷人的舞姿中启幕。张利侠的碗碗腔《桃园借水》娉娉婷婷、婀娜多姿。杨欣源古典独舞《思情》意韵十足、柔美飘逸。秋之韵艺术团舞蹈《黄河从我家门前过》音乐韵律优美、舞姿流畅自然。渭南市秦腔剧团肖莹、王云云的戏曲表演《裱花》欢快活泼、引人入胜。神木市文化馆王世清、刘艺二人台《五哥放羊》精彩的表演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表演的华阴老腔《关中古歌》曲调雄浑,气势磅礴。韩城市文化馆《韩城行鼓行》酣畅淋漓的鼓姿,扣人心弦,把整台演出带入高潮。在绿叶艺术团充满活力催人奋进的舞蹈《再一次出发》和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演出落下了帷幕。最为吸睛的是台上非遗传承人代表与台下观众热烈互动的场面,成为本次活动的突出亮点。 现场还举办富有地域特色的“陕西省新农村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户县农民画、莲湖精巧面塑、凤翔木版年画、韩城布艺制作、合阳葫芦雕刻技艺、华县皮影雕刻、大荔朝邑剪纸、澄城剌绣、蒲城土织布、临渭草编、秦源影雕黑陶、临渭剪纸、临渭面塑、千年倒缸醋等非遗项目精彩展示,受到广大群众青睐。 “今天的展示活动办的非常成功,我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感到非常荣幸,收获满满。我们渭南巧娘草编合作社是集传承、设计、生产、培训、加工及销售定做为一体的民营加工企业。合作社以草编产业带动周边的留守妇女脱贫致富,长期做订单式扶贫技能培训,使她们掌握一门能够增加收入的技能,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共培训120多期,参训人员60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留守妇女500多户,其中贫困户300多户,2000余人。合作社先后被省文化厅评为陕西省第一批文化助力扶贫示范单位和首批省级非遗扶贫工坊,巧娘草编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了以非遗技艺增收致富、经济利益和文化发展双丰收。”省级草编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春苗说。 活动期间,在渭南葡萄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王武威的陪同下,有关领导及非遗传承人代表参观了渭南葡萄产业园。(本组图片均由蓝剑/摄) 编辑:皮皮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