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头条 >

“文艺面对面”20余家媒体深入陕西文艺界展现非遗魅力与创新活力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齐敏 时间:2024-11-27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齐敏)11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华商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文艺面对面”中省媒体走进陕西文艺界采访活动,在陕西省渭南市拉开序幕。来自中央及省级的20余位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到这些具有标志性的文艺院校与机构,进行实地探访和采访,旨在展现陕西文艺界的创新成果,直观地反映陕西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风貌。

活动内容安排紧凑而充实。活动首日,记者们踏上了赴渭南华阴市的旅程,依次拜访了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以及华州区205库群文化创意产业园。此外,还走访了华山戏法艺术团、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和渭南市秦腔剧团等一批文艺机构。

千年华州皮影: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记者团深入探索了华州皮影的历史和制作过程。华州皮影,这一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以它精细的雕刻、生动的表演和吸引人的故事而著称,被誉为“电影的前身”,并在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内设有多个区域,如皮影剧场、制作工坊、明清皮影博物馆、华州非遗传习馆、渭南市华州区图书馆及文化馆皮影博览园分馆,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面接触华州皮影艺术的机会。

image.png

华州皮影的制作工艺复杂,包含30多道手工工序,如浸泡、清洗、打磨、雕刻和上色等。每一步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共同构成了一个精细的工艺流程,在巧手推走雕刻间,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皮影,仿佛有了生命。每个皮影都是艺术家们的心血结晶,不仅体现了匠人的辛勤和智慧,还特别有观赏和美学价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县皮影戏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薛宏权特别透露了其中的“秘诀”,“‘推皮走刀’是华州皮影雕刻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要求雕刻师在刀尖刺入牛皮后,通过推动皮料来完成雕刻,整个过程必须一气呵成,以确保作品表面的光滑。”

image.png

在采访中,薛宏权向媒体介绍了华州皮影的传承和创新情况。他强调:“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保护,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弘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华州205库群:从棉花储备库到文化创新的华丽转身

华州区205库群文化创意产业园,曾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棉花储备库的所在地,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与改造,如今虽然不再储存棉花,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记者踏入华州205库群,深刻感受到了自然环境与民间艺术和谐共生的魅力。这里巧妙地利用了其悠久的工业建筑遗产,将自然景观与传统街巷布局完美融合,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库群。

image.png

“205库群利用积淀已久的老建筑工业遗产,结合自然山水与街巷式的脉络肌理构成独具特色的库群,包含18栋多联库房和两栋宿办楼,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保存完整。”据华州205库群总设计师、鹿印社社长李宪英介绍,205库群借鉴老建筑再生发展模式,打造民间艺术展示、交流平台,经过几年发展已经构成独特的写生、研学、手工艺传承、发展、学习创作基地,实现与少华山生态旅游和205库群文旅相融合。

目前,已经建成的有皮影工作坊、版画工作坊、设计工作坊、材料工作坊等,未来还将逐步建设染织工作坊、金属工作坊、陶艺工作坊、漆器工作坊等。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改造后的华州205库群,几乎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艺术展览,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在这里交流创作,共同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渭南市非遗展示传习馆:打造一个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空间

渭南市,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目前,该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拥有国家级项目17项,省级项目123项,市级项目314项,这些数字使其在陕西省各市中名列前茅。

当记者们跨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大门时,他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了一个充满传统魅力的世界。展示传习馆内陈列着各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从古老的民间艺术到传统的手工艺,从经典的民俗活动到独特的民间音乐,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渭南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你可以亲眼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他们的精湛技艺,感受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通过这些生动的展示和传习活动,渭南市不仅保护和传承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也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些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该馆的展览面积达到3230平方米,设有七大功能展区,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等,共展出近万件相关实物。这些展品涵盖了渭南市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3项,使其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数字化展示传习馆。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积极发挥其作为文化阵地的作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通过举办“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主动邀请公众到馆参观体验,探索将非遗传习馆与教育、旅游等领域融合的新模式。渭南市致力于打造一个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空间——“渭南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渭南市秦腔剧团“一元剧场”:实现戏曲传承与观众满意双丰收!

渭南,这个城市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戏曲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戏窝子”。这里孕育了秦腔、同州梆子、阿宫腔、迷胡、线腔、老腔、碗碗腔、跳戏、关中秧歌、道情等十种地方戏曲剧种。

image.png

然而,如何让“戏窝子”的戏曲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解决老百姓看戏难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渭南市秦腔剧团勇敢地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2007年11月,渭南市秦腔剧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周末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活动。该活动以每场仅需1元的票价,在每个周末为市民提供一场高质量的文艺演出。通过这一创新举措,渭南市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扶持、企业参与、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文化惠民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文化建设中观赏戏曲的难题以及戏曲传承的挑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

据介绍,迄今为止,“一元剧场”已在农村、企业、社区等地区演出超过3万场次,惠及观众达千万人次,观众满意度高达100%。该项目的实施,为院团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探索方向。

image.png

通过此行,中省媒体记者们对陕西文艺事业的繁荣景象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表示,将把亲眼目睹的点点滴滴转化为鲜活的新闻稿件,为推动陕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重繁荣贡献媒体力量。

随后几天,采访团还将先后走进富平中华郡、中国柿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陕西歌舞剧院、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沣西新城造梦工厂影视基地、大型秦文化主题驻场演出《赳赳大秦》剧场等文艺创作与表演的前沿阵地,探寻优秀文艺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文艺工作者们的匠心独运与艺术追求。

编辑:皮皮           责编:姜琼           终审:张建全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