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新华全媒+| 烈士陵园里,为何安葬着一位外国记者?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时间:2021-04-17

春日的山东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绿意盎然。在众多的英烈纪念碑中,一座外国人雕像引人注目。

他鼻梁高挺,眼眸深邃,两臂交互放在胸前,右手拿着钢笔,左手握着采访本,目光注视着远方。

294d7eb42ae4912f5c3b7096fb736c5a.jpeg

↑4月13日,游客在山东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瞻仰汉斯·希伯墓。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这是著名记者汉斯·希伯的墓。在中国抗战困难时期,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记录抗战的真实场景,最后牺牲在抗日战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杜伊霏说。

汉斯·希伯1897年生于波兰,在德国上学期间加入德国共产党,并在中国危亡时刻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他用手中的笔,向全世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生命最后一刻,他同敌人英勇战斗,牺牲时手中紧紧握着枪。

1925年,作为记者的汉斯·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报道中国工人争取生存解放的斗争。

1928年,汉斯·希伯在《从广州到上海:1925-1927》一书中,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他在前言部分写道:“这本书献给中国革命和中国的英雄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美国的报刊上发表《中国正越战越强》等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他和夫人卢·秋迪曾化装成医生和护士,把药片送给在敌占区的新四军。

抗战期间,汉斯·希伯去延安采访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并写了一本约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敌后的活动情况,他提出去山东采访的要求。

1941年秋天,汉斯·希伯从苏北来到山东。他换上鲁南特有的鞋子,穿上八路军的灰棉布军装,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并参加夜袭战斗。战士们和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洋八路”。

5b40a191e71ec594de4de8a4e51bb916.jpeg

↑这是汉斯·希伯曾经使用过的指南针(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1941年11月,日军集中5万多兵力,妄图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消灭在沂南县,汉斯·希伯和抗日军民一起参加这次反“扫荡”战斗。在罗荣桓的指挥下,八路军依靠熟悉的地形和准确的情报,一枪未放,从留田突围,顺利到达费县。

汉斯·希伯不顾奔波的劳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立即写出文章《无声的战斗》,赞扬突围的战士勇敢机警。

1941年11月30日,汉斯·希伯随部队与日寇遭遇于大青山,战斗异常惨烈。在警卫员牺牲的情况下,他拿起警卫员的枪,与敌人决战,不幸牺牲。

“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1944年,山东军区这样评价汉斯·希伯的一生。

1981年5月,汉斯·希伯的夫人卢·秋迪来临沂时说:“无数先烈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希伯同志作为共产党员尽了自己的义务。我们将永远铭记所有的先烈。”卢·秋迪1997年1月病逝于北京后,与汉斯·希伯合葬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青山处处埋忠骨,捐躯曾有异域人。

几十年来,汉斯·希伯在中国的事迹,感动了无数来烈士陵园的祭奠者和参观者。英烈们为信仰献身的精神,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代代相传。


编辑:子墨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