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追青”实践团:青春与沙漠的绿色长征——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追青”实践团暑期赴腾格里沙漠开展防沙治沙行动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赵梓希 时间:2025-07-29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赵梓希 通讯员 牛对苗 陈诗玥)7月6日起,一支由16名研究生组成的实践团,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社会实践,深入腾格里沙漠“七月植绿”。据悉,从毛乌素到腾格里他们的沙漠行已是第6个年头了,今年团队是来自西安美术学院党委研工部(研究生处)2025年暑期“三下乡”赴甘肃省民勤县兴隆村“追青艺行 绿染朔漠”社会实践团。实践团以“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2025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为主题,围绕“三区四带”重要布局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主题中的北方防沙带,开展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务实有效的绿色科考实践活动。在北方防沙带的关键节点上,用青春汗水浇灌生态希望,以文艺力量绘就治沙新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绿色的种子种进青年学生心里,养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大力弘扬治沙精神,本次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暑期“三下乡”赴民勤县兴隆村“追青艺行 绿染朔漠”社会实践团,深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兴隆村腾格里沙漠开展了“XAFAer绿野艺行”实地调研、“青绿开麦”主题宣讲、“七月植绿”艺术视域绿色科考研究、“‘雕塑’腾格里”美学实践、“写意河西”社会美育五大板块的项目,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为茫茫大漠增添色彩,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文艺力量绘就大漠绿洲。 “看见”腾格里沙漠影像艺术展布展 地处甘肃省武威市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紧紧包围,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核心区域,更是阻止沙漠南侵、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桥头堡”。这片土地,曾因风沙侵袭面临“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严峻威胁。多年来,当地通过草方格固沙、规模化种植沙生植物等举措,在大漠边缘筑起绿色屏障,而梭梭树、花棒等沙生植物,正是这场“沙漠阻击战”的核心力量——它们深扎沙层的根系能牢牢锁住流沙,耐寒耐旱的特性可适应极端环境,成林后不仅能降低风速、减少扬沙,更能逐步改善局部微气候,为荒漠添绿提供可能。 凌晨,沙漠尚未褪去凉意,青年师生一行早已躬身于沙丘之间,用铁锹挖开蓄水坑、为梭梭树苗精准浇灌、细心回填保湿沙土。这是实践团进驻沙漠基地后每日凌晨5点至10点的劳作场景,由于今年沙漠极端的高温和扬沙天气,他们选择在上午完成梭梭树苗的维护工作。时值烈日当空,七月的腾格里沙漠腹地,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风沙如砺,汗水顺着脸颊滑落,风沙袭来时,细密的沙粒无孔不入,钻进衣领、迷住双眼,却挡不住大家挥动铁锹的频率。晒伤的皮肤、手上磨起的茧、挥洒下的汗水、一万六千棵梭梭树苗的维护都见证着他们书写在北方防沙带上“绿退沙进”的青春答卷。 沙漠维护梭梭树 治沙之余,实践团发挥专业特长为生态保护注入人文活力。在沙漠基地利用劳作间隙,拿起画笔,将生态理念融入艺术创作,绘制了12米×3米的主题墙绘;设计了兼具功能性与美学的导览图、门牌、导引牌,用艺术符号标注沙漠中的“绿色坐标”;创作防沙治沙主题的文创作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视觉语言深入人心。这些充满温度的艺术实践,不仅美化了沙漠基地环境,更让“生态保护”从抽象理念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美学。 此外,未来艺术家们还在沙漠办起了“看见”腾格里影像艺术展,用镜头定格下治沙人的坚毅身影、梭梭树苗在沙海中的倔强生长,以及劳作时生动的场景。一张张图像不仅记录着大漠的严酷与生机,更将治沙实践、生态守护的点滴瞬间,转化为看得见的绿色信念,让腾格里沙漠的青春植绿故事在光影中传递。 沙漠基地12x3m墙绘过程图 在“写意河西”社会美育板块,实践团循着历史脉络走访多处文博场馆:在雷台汉墓凝视铜奔马的灵动身姿,于五凉文化博物馆梳理凉州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武威市博物馆的汉简文书中触摸丝路文明的千年印记,从文庙匾额题刻里感悟儒家文化的传承底蕴,在西夏博物馆解读神秘西夏文背后的民族智慧,在凉州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岁月的红色记忆。走进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通过实物展品与影像资料,系统了解民勤人世代与沙抗争的治沙史,深刻体悟“人沙和谐”的生态智慧。在大型蜜瓜交易市场,实地调研产销流程,亲身参与助农直播,让文化探访、生态认知与助农行动在实践中相互赋能、有机融合。 助农直播 这次实践是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紧扣“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绿色长征科考实践主题,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面对水资源稀缺、气候极端恶劣的沙漠环境,实践团以“自讨苦吃”的担当精神,将课堂所学与治沙实践深度融合,用双脚丈量生态治理的艰辛历程,用文艺力量激活沙漠保护的人文价值。正如实践团带队教师牛对苗所言:“在民勤的每一滴汗水、每一笔创作,都是西美青年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更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春承诺。” 如今,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新绿正悄然蔓延。西安美术学院师生用行动证明,青春力量能穿透风沙,文艺之笔可描绘绿洲。在这场跨越沙漠与青春的“绿色长征”中,他们不仅亲身参与守护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生态底线,更以青春行动诠释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担当,让绿色希望在大漠深处生生不息。 编辑:张建全 责编:林夕 终审:思羽上一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评陕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A类评级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