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首留古韵,百年洛惠润秦东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辛敏 时间:2024-05-30
甲辰龙年初夏, 2024年5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王新民,西北大学节庆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作家康铁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著名学者王庆一行4人,来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开展采风活动。 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副主任师万强、档案室主任张德虎及信息管理科科长东大鹏、曲里管理站站长赵俊昌等全程陪同并讲解。 作家学者们首先来到洛惠渠曲里管理站,走进陕西省水情教育基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展览馆。渭南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23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自汉代以来,“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展开了千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引洛灌溉史。通过参阅历史图文、实物资料,观看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申遗专题片等,回眸恢宏壮阔的生动场面,聆听洛河两岸人民千年来对水的渴望,作家学者无不感到震撼。 接着,作家学者们来到曲里渡槽。曲里渡槽东依大峪河水库,西临曲里古堡,是民国时期洛惠渠的标志性工程。槽身长116米,高24米,为单拱排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渡槽结构精巧,刚柔相济,高架凌空,巍峨壮观。特别是曲拱两侧,李仪祉撰文、李奎顺手书的“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的巨幅楹联,形象地刻画出当年水利人的博大胸怀,引发大家的共鸣与连声赞叹。 第三站参观千年奇柱——龙首渠井渠遗址。在这里,古人修筑穿越铁镰山3.5千米的引水隧洞时,创造出神奇而充满智慧的“井渠法”。竖井可谓一举三得,既是工程通道,又可出土弃渣,兼顾通风采光,提高了工效。为隧洞施工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著名学者王国维考证为坎儿井的始祖,成为世界工程技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站在老崖之下广场上,望着巨大的土柱和窑址,大家神情凝注,内心激动,纷纷留影留念。 随后,作家学者们又到达洛惠渠洛东分水枢纽义井闸楼、藏银楼、龙首渠遗址、平之洞(因为是洛惠渠第五个隧洞,又称之为五洞)等地打卡参观,接续领略古人匠心,感受洛水情怀。 参观完毕,作家学者们来到洛惠渠管理中心观看龙首渠—洛惠渠专题片,与管理中心干部职工座谈 ,向管理中心捐赠《行余集》《渭河大水灾—救灾笔记》《不惑集》《人生忠告》《天下第一渠》《书院门1991》(上下册)和书法作品。洛惠渠管理中心向作家学者赠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画册及文献读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今灌溉澄城县、蒲城县和大荔县70万亩土地的洛惠渠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多维的智慧灌区迈进,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的同时,必将造就作家诗人心中的“千里河西地,秦东米粮川”。 作家学者们表示:龙之传人与水奋斗,人定治水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舟共济的仁义团结精神;井渠结合,引水灌溉中的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值得传承光大。 (本文参考有关资料,特此说明并致谢)
编辑:金苗 责编:王越美 终审:慕瑜上一篇:拜谒周公庙 寻访甘棠树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