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府谷自然资源博物馆:道法自然 泽润生命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娟娟 时间:2023-07-27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娟娟 通讯员 贾瑞民)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我国自然科普教育快速发展。其中,黄土高原上的一个自然文化坐标“府谷自然资源博物馆”就格外醒目——它坐落于有着“鸡鸣闻三省”之称的榆林市府谷县,由府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起并建设,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县级自然资源博物馆。 自2021年开馆以来,凭借独特的区位、资源、文化特色,府谷自然资源博物馆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并受到广泛赞誉,正传承指引着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源于保护 又不止于保护—— 众所周知,建设一座博物馆要统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跨地域、部门、行业协调沟通,府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何主动请缨、勇挑重担,他们建设自然资源博物馆的初心是什么?一切还得从一棵尘封地下亿万年的树化石保护说起。 2018年5月,府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照例开展自然资源动态巡查,走到海则庙刘家坪,意外发现一段尾部直径为0.8米的木化石露出山体,于是立即函告当地政府,并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抢救性发掘。历时28天,一棵14.77米高的木化石被完整发掘出来。这“木化石”来之不易,可将它安放在哪儿才好呢?这还只是出土的众多珍稀化石中的一个。2015年以来,府谷县境内多地发现史前动植物化石群,有距今约600万至1000万年左右的上、中、下三个古生物化石层,有距今约3.5亿—2.7亿年前的石炭二叠纪蕨类植物、古老裸子植物和高大的乔木化石,尤其是老高川王大夫梁发掘的三趾马化石群,分别处于早、中、晚新世三个层面。西北大学教授、世界知名古动物化石专家薛祥熙实地考察后认为:“在同一地点(指老高川王大夫梁)采集到3个不同层位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数千件,所得材料丰富,保存较为完好,这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前所未有。”一方面是大量古生物化石陆续出土,另一方面是存在化石被盗挖盗采的风险,保护迫在眉睫。此时,适逢国务院《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2019修正)实施,府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抢抓时机,迅速提请县委、县政府研究系统保护府谷珍稀化石资源事宜,2020年府谷自然资源博物馆建设正式启动。 建博物馆源于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又远不止于此。府谷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中国第一煤田的神府煤田”的腹地,有着“世界镁业看中国,中国镁谷在府谷”的美誉,还是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除了是全国百强县,还是全国文明县城、中国十佳幸福县、中国低碳生态十强县……身处资源高地、经济腹地、生态要地、文化重地,府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领导班子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荣光,他们精心筹划自然资源博物馆,源于对珍稀古生物化石的保护收藏、对人类文明的保存传承,同时放眼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更为宏阔深远的用意在于科学传播和践行“两山”理念,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所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博物馆筹备建设和展品征集过程中,得到了陕西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以及府谷县内外相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府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郭强说:“我们要把博物馆打造成秦晋蒙三省(区)交汇处最具影响力的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场馆,最基层百姓身边的科普殿堂、口袋中的教育基地。”郭强坚信,在一种理想主义中能够寻找到精神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他们不为过去的成绩骄傲,又能把梦想托举得更高。这束理想之光,始终照耀着、激励着他们,让他们不畏艰难、全力以赴。 聚焦自然 又不止于自然——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河入陕第一湾的图片,上书“敬畏自然 珍惜资源”。据介绍,这八个字正是博物馆整体规划、设计、布展的一条主线。按照府谷自然资源时空经纬,依次为地球厅、矿产资源厅、土地资源厅、古生物厅、林草资源厅、水资源厅和采煤体验巷道等“九厅一巷道”。 置身地球厅,头顶是浩瀚的星空,眼前是旋转的地球,伴随着大屏播放的《宇宙起源》纪录片,我们跟着地球一起公转自转,感受寒来暑往、日升月落,了解地球的“前世今生”、探索宇宙深处的无穷奥秘;行至矿产资源厅,琳琅满目的矿石晶体令人频频驻足,在欣赏自然瑰宝美丽的同时,更惊叹天地造物的神奇;来到古生物厅,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了泥盆纪、三叠纪、侏罗纪,与珊瑚虫、海百合、三趾马隔空对话,探寻生命进化的一个个脚印…… 府谷自然资源博物馆聚焦自然,又不止于自然,馆内的23000多件藏品,将视角从自然资源延伸到历史、文学、科学、艺术、生态、安全等多个领域。序厅展示的“中华版图柏”,就牵出一段文坛佳话。2013年的一天,著名学者梁衡到府谷高寒岭考察,只见970多岁的古柏独立山巅,于蓝天白云背景上映出一幅逼真的中国地图。于是,梁衡遍访当地人士,翻阅史志,竟由一棵树开启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新的时空地标、一座人文森林公园,更牵出一个新的学科——“人文森林学”。 走进土地资源厅,一张张发黄的地契、一本本饱含时代印记的房产证,记载着我国地籍地政制度发展的历史变迁,更铭刻着一代代国人对土地的深沉情意。而“五谷杂粮识别”版块的设计,更是煞费苦心。博物馆负责人陶亮枝告诉笔者,府谷是中国黄米之乡、中国海红果之乡,为了精确展示府谷农作物特色,同时让展陈更富文化性、艺术性,创作团队一粒粒地筛选作物,一次次地搭配色彩、调整造型,还特意选了晚清时期的陶制米缸盛放,希望观众识五谷、惜良田,切身感受“厚德载物”的土地文化。 为了突出府谷资源特色,博物馆还特别设计了以煤炭为主题的展览,并按照1∶1的比例打造了采煤体验巷道。走进幽深的巷道,眼前的情景不由让人想到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想到主人公孙少平在矿山的工作和生活。据介绍,巷道中的人物就是孙少平,这里的陈设与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结合,就是为了让观众有更亲切的体验,更能沉浸式感受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演进过程。 进入水资源厅,“秦源德水”润泽万物的恩泽,让我们进一步领悟“上善若水”的道理,更懂得珍惜和节约资源。林草资源厅则呈现出一个山川竞秀、草木葱茏的绿色府谷,让人民在绿意环绕中,感受府谷护古树、造新林的生态实践,体会他们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付出的心血。 一件件精心陈设的实物、图片,及其背后令人神往的人文历史,生动再现了府谷自然资源形成、开发利用的演进过程,追溯了黄河流域资源富集、人杰地灵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们结合府谷县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声、光、电现代科技与流线美学,制作了《生态保护修复》《黄河奔腾》《煤的形成》等科普视频,设置了3D观影厅、VR设备体验、触摸屏寻宝机、沙地寻宝体验区、硅化木学习机等互动场景,让观众不仅“看得懂”,而且“进得去”,尽情与大自然“对话”,身临其境感受宇宙地球的沧桑巨变,领略大自然的奇美风光,更能从中领悟生物世界的生存智慧,体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理。因为懂得,所以热爱,进而自觉保护。 立足府谷 又不止于府谷—— 在吸纳众多博物馆经验的基础上,府谷自然资源博物馆又摸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除了布展面积2100平方米的主馆外,还延伸有古生物保护研学修复室和三道沟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平台。他们创造性地将参观学习、科学研究与生态实践现场关联起来,打造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科普与科研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自然科普教育殿堂。 古生物保护研学修复室位于府谷三趾马古生物群化石发现地府谷县老高川镇王大夫梁村,展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储藏室和展厅、化石挖掘地遗迹三大部分组成。以“巨犀”为首的展厅主要展示府谷境内出土的古动物化石种群代表,一楼大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镇馆之宝”——三趾马。这些古生物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考古价值,对了解当时地球的气候、生态、环境、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道沟煤矿的庙沟门西尧沟开发式综合治理项目,按照“顶部绿色种植、中部瓜果蔬菜、底部特色林果、四周林木防护”的布局,蹚出了“矿山生态修复+乡村振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入选了陕西省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考虑到它的典型示范意义,博物馆将其作为了科普基地。站在山顶俯瞰矿区,昔日的荒山已绘就绿色画卷,农业示范园大棚里瓜果飘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府谷自然资源博物馆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特色,又不止于此,它有着更为阔达的视野和胸襟,就像环抱着它的黄河,就像承载着它的黄土。 这种视野,和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密切相关。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秦、晋、蒙接壤地带,与山西省河曲县、保德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与神木市毗邻,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因此,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博物馆要辐射三省三市35县市旗,惠及840余万人。为此,他们抽调精英,成立工作专班,加班加点,反复研讨碰撞,为了广泛搜集标本,他们“走出去”寻宝取经;为了核实一个数据、一处地名、一段历史,他们一次次跑图书馆、档案馆和相关单位,一遍遍翻阅书籍资料,多方询问求证;为了学习先进的建馆经验,他们或是登门拜访,或是把专家请来传道解惑…… 这种胸襟,与多元开放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万里长城横亘东西,九曲黄河由此入陕,府谷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积淀了多元的历史文化,一衣带水的“秦晋之好”从此流传,汉蒙回等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能源化工产业在这里腾飞,世界镁都从这里崛起……于是,我们看到,府谷自然资源博物馆的展品有当地的三趾马、硅化木、煤与镁、黄米和海红果,也有来自周边三省(区)、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种种精品,一件件展品呈现的是实干担当、奋勇争先的府谷足迹、府谷精神,也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黄河文化、人类文明。 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开放、共享,他们积极奔走,上下左右“连接”:与教育、科技、水利、林业、文旅、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横向联络,共同创建全国自然资源科普示范基地和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与西北大学、陕西省科技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加强合作,成为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科技馆教育联盟成员单位、西北大学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观摩实习点、中共府谷县委党校现场教学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阵地,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科普联合行动。谈到下一步,郭强早有规划:“我们将通过联动科普,进一步整合周边三省(区)的科研机构、博物馆、农业示范基地等资源,推动农牧交错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通过开展黄河中游生态之美科普活动,传播和普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相关知识和技术;通过打造神府煤田·府谷能源之美科普活动,展现我国能源基地的节能减排之路,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听到这些,笔者不禁想到今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艾玛·纳迪为中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成立送上的贺辞:“博物馆具有推动变革、塑造世界的能力。” 府谷自然资源博物馆,源于保护,又不止于保护;聚焦自然,又不止于自然;立足府谷,又不止于府谷,它以黄河博大开放的胸襟、黄土厚德载物的情怀,为当地百姓打开了认识自然、了解家园的一扇窗,更在周边三省(区)甚至全国、全世界架起了人与自然沟通的一座桥梁。从一草一木到宇宙星辰,从生物化石到矿物晶体,一个个展厅、一件件展品合奏着一曲生命史诗,而为之不懈奋斗的府谷自然资源人,正用他们的奉献、创新、担当、共享,演绎着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编辑:夏雨 责编: 思羽 终审:吴汉兴上一篇:长安区韦曲街道长安家园社区组织少年儿童参观陕西考古博物馆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