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夫妻携手破解柴窑千年之谜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踏雪 时间:2022-01-28

image.png

“当~~~!”2021年12月7日,西安柴窑文化化博物馆内,馆长王学武轻轻敲击了一下手中千年前的古代瓷器,瓷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悠扬,余音绕梁,震撼心魄。

“这就是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征之一的‘声如磬’”。王学武说,他用十多年的时间,努力去寻找“柴窑发源地”——这个陶瓷界“哥德巴赫猜想”的答案,力求揭开千年柴窑的神秘面纱。

如今,王学武将辛勤收集来的瓷片标本和馆藏精品“静卧”在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的展柜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柴窑’就是五代耀州窑白胎天青釉瓷器中精品。”他说。 

一眼 

王学武祖籍山东。他的父亲是一位从军多年的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来到西安。生于西安的王学武,自幼受古城历史文化气息的熏陶,小学时就喜欢收集火花、烟标、邮票等物品。当时,他家隔壁住的是一位华侨,经常有从马来西亚等地发来的信件。王学武在华侨慷慨辅导下收藏邮票,收获颇丰,收藏也成为伴随他至今的爱好。

image.png

王学武大学读的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去深圳考察,还是感觉西安的文化底蕴深厚亲切,回到西安创业时,与他一起长大的同班同学妻子寇玉徽,也加入了丈夫的艰难创业征程。1997年,夫妻俩将酒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00年寇玉徽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经营酒楼的过程中,王学武收集了许多古代的酒具、餐具,攒盘数量之多在西安首屈一指。这为王学武今后的博物馆事业打下了基础。

image.png

历史,在西安这座城市默默累积。随着城市的发展,时不时会有一些历史的见证物重见天日。在经营酒楼期间,西安西大街进行城市大开发,出土了一批瓷片,其中有一些天青色、小而薄的瓷片。“当时就觉得它们很精美,是我从没见过的瓷片。”王学武坦言,“ 我就觉得它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让它们被遗忘。”只一眼,王学武便对这批神秘的天青色瓷片入了迷。他到处找资料、询问专家,最后得出了结论:这些瓷片跟已发现的古瓷都不一样,不属于“汝、官、哥、定、钧”的名窑瓷片,至于怎样归类,当时还不好说。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王学武作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些天青色的瓷片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柴窑!

image.png

柴窑是什么? 柴窑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柴荣的御窑,中国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被列为“五大名窑(柴汝官哥定)”之首,以“诸窑之冠”被尊称为“中国瓷皇”。由于烧造时间短,且因朝代更迭,流传下来的柴窑实物非常少,致使大多数博物馆没有收藏,观众也没有见过更不认识,成为古陶瓷的“千年之谜”。

“父亲常常教导我,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干下去。”王学武说,开始他是顶着巨大的研究压力和困难,自费摸索着揭秘柴窑的路程。通过夜以继日的自学,一点一滴增加对柴窑的认知。在此期间,王学武夫妻拜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瓷器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寇玉徽说:“耿老看了我们带去的标本后,非常激动地说:‘这是与历史记载的柴窑最黏合的。’‘揭秘柴窑,不但震惊中国,而且震惊世界。你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业。’”并欣然为他们题字:“王学武寇玉徽伉俪研究耀州窑瓷器得天独厚”。这更加坚定了他们夫妻在柴窑求索之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一心

2009年“5·18世界博物馆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王学武夫妇创办了中国唯一的柴窑文化博物馆,也是目前唯一的柴窑研究型博物馆。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们将酒楼、房屋、资产卖掉,全身心投入到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的搜集、整理和对柴窑实物的抢救、保护、研究中。面对柴窑前路巨大的未知性和风险性,夫妻俩不是没有动摇过,“柴窑是咱国家的宝贝,我们赶上了西安城市大开发的好时机,如果咱们这一代人不去研究弄明白,下一代人没有实物就更说不清楚了。”王学武对妻子说,咱们夫妻同心,一定把柴窑研究做下去。即使以后“打水漂”失败了,我们也给后人留一个牌子:“此路不通”。

但千年的时光横亘在他与柴窑之间,想要拨开这紧锁千年的迷雾又谈何容易?好在有一束光,穿破重重迷雾,为王学武指引着方向。在资料查证的第六年,他发现了中国第一部鉴定书,明洪武年曹昭撰《格古要论》原著。“柴窑”第一句话就记载:柴窑出北地。“我利用文献学、地理学、金石学、考古学、现代科技检测学,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鉴定学知识,相互质疑、相互佐证,经过近20年研究并于2018年在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创新项目《柴窑产地在唐、五代时期的京兆府暨今西安》(当时京兆府包括铜川、耀县、富平、渭南、咸阳等地),论证了柴窑产地就在古代的北地郡,简称北地,窑址在今天的铜川市黄堡镇。”王学武说道。

image.png

为了在权威史料中找到“北地”的具体位置,王学武用追寻到的60多幅旧、新历史地图和80多幅历朝金石碑刻来印证“柴窑出北地”,“北地郡”从“战国”设立到“清代光绪”的准确地理位置沿革。“这个‘北地’,指的就是古代的‘北地郡’,也是唐代、五代、宋代耀州窑的所在地。而‘北地郡’的管辖就包括耀州、富平、铜川等地。对于‘北地’的位置有一些“牵强附会误解,但是经过我馆全面科学的论证,证明‘北地郡’就在咱们陕西,铁证如山!”王学武准确无误地表示。找到了“北地”依然不够,还要找到更多的符合历史记载的柴窑精品,他的观点才能更让人信服。于是,王学武和妻子踏上了在全国寻找柴窑吉光片羽的征程。十多年来,他们走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寻遍隋唐、京杭大运河沿途古都,走访唐宋著名青瓷窑场和考古现场,在各大博物馆及图书馆、古籍善本部、考古研究院所中请教学习。

image.png

2015年8月,王学武冒着酷暑用40多天时间到江西景德镇、浙江上林湖、东三省、内蒙古、河南郑州、开封、洛阳等地考察,去的时候穿的绿色T 恤,回来都晒成黄色了。他的后背、肩膀上都晒脱了皮。收藏很费钱,原来被民间几十元钱卖掉、散落全国各地的天青釉瓷片,王学武经常用成千上万元再收购回来,他说“要汇聚形成一股力量为中国柴窑证明!”寇玉徽记得,当时他们夫妻俩一起去河南考察,有时一天的口粮,就是一包花生米。两个人从来不坐卧铺,尽量安排在晚上坐火车,节省住店钱。他们省吃俭用,只想收藏更多更好的柴窑标本为陕西证明。

image.png

博物馆建成后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夫妻俩更是十几年的节衣缩食,给女儿的衣服都不舍得买。接受采访时,王学武穿着一件茶叶协会免费发放的文化衫,脚上的鞋只有几十元,还是“修补”的。面对资金上的窘迫,王学武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幸运的是,他得到了陕西当地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并在西安和北京人民大会堂分别主持召开了两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认可。2015年,王学武也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这对“夫妻劳模”的先进事迹被传为佳话。

“这里是全国柴窑精品、孤品和标本最多的地方。”指着博物馆的馆藏,王学武自豪地说。这是他俩一生的心血铸成。

一生

“‘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就是柴窑瓷器独有的特点。”王学武说,“‘ 青如天’,即柴窑的颜色是朗朗天空中的带有蓝色和如玉的白色,它既不是‘天蓝’也不是‘石青’,而是‘绿中带蓝泛白’的晴晴朗朗、妩媚动人的颜色,与传统青瓷的‘艾青色’‘ 淡青色’‘橄榄绿’都是有明显区别的。‘明如镜’,是指柴窑的釉面质感,必须有如水‘滋润’一样的质感;‘细媚’的一个‘ 媚’字,即点明釉水要‘妩媚动人’,滋润细净,光可鉴人,是玻璃质感较强的透明釉,因此古人才有‘明如镜’之比喻。‘薄如纸’是指杯、盏、碟、盂之类的小型器物器壁厚度大多在1 毫米左右,有的薄至0.5 毫米,可透光。‘声如磬’是指烧制窑温在1280℃—1330℃间,特指盏类的‘薄壁、广口器’,釉面明亮不开片,其声音才可敲击如‘磬’乐一般,清亮悦耳悠长,似佛塔上的风铃。柴窑瓷器之贵重,古代即有‘片柴千金’之说,可谓价值连城。”说罢,王学武一手持手电,一手拿瓷片。手电光照着柴窑半个盏的背面,如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分外“媚”人,王学武说:柴窑的这种工艺,在一千年前,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在挖掘柴窑工艺过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瓷器技艺巅峰之作柴窑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意识到拯救濒临灭绝柴窑工艺刻不容缓。他组建创作团队,发扬劳模刻苦钻研精神,与两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副馆长经过七年的试验,于2018年成功研制出五代柴窑天青釉瓷器精品,填补了我国无天青釉瓷器的空白。

image.png

王学武夫妻俩对柴窑的求索与保护,不由得让人想起古籍中记载柴荣皇帝御批点明柴窑颜色的诗句:“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多年来,西安柴窑博物馆的柴窑学术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外遥遥领先,反响热烈,有外国专家说“不到西安柴窑博物馆,就不能说真正了解中国古陶瓷”。“柴窑出北地,北地在陕西”的观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共鸣。全国有收藏爱好者超8000万人,如果都能到柴窑博物馆和耀州窑来看一看,那将对陕西旅游业带来诸多利好。柴窑,最能代表中国创造,中国符号,中国骄傲,中国自信,陕西特色。这是继‘兵马俑’‘法门寺’之后,西安又一个世界知名文化品牌。”王学武表示,“我们收集到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以后一定会捐给政府,让它们永远留在陕西,为中国瓷皇——柴窑证明!我们还要培养更多的学生从事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保护、宣传弘扬。”

                                

文/踏雪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