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陕西文物探探探”:隋唐长安城圜丘遗址藏着长安城什么秘密?

来源:华商报 作者: 时间:2021-11-09

346034baa158b907330e4d519504ee80.jpeg

长安城的天坛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皇帝祀天又有哪些程序和讲究?祀天时曾发生过哪些故事?11月3日,“陕西文物探探探”来到西安天坛遗址公园,邀请隋唐长安城圜丘遗址考古发掘参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李春林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和天坛遗址公园讲解员杨姣老师一起,为网友们解读了隋唐皇帝的祀天之礼,246.2万人次网友观看了直播。“陕西文物探探探”专题策划“探访长安城中轴线”系列直播报道,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概述:始建于隋代,比北京天坛早近千年

杨姣介绍,“圜[yuán]丘”在明清以后习惯称“天坛”,是皇帝举行祀天活动的礼仪建筑。长安城外的圜丘始建于隋代,自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开始使用,到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共沿用了三百年左右,距今已有1431年历史,比北京天坛早了近千年。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沉寂千年的隋唐圜丘重现在人们眼前。整个遗址共有四层圆台:第一层直径约54米,第二层直径约40米,第三层直径约29米,最高一层直径约20米。每层有12条陛阶均匀分布在圆台四周,朝12个方向辐射。其中朝南的午陛比其他11条都要宽,是皇帝祀天时的专用陛阶。

祀天、敬天是古人的精神信仰。古人认为,只有祀天、敬天,天神才能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史料记载,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周代,周天子就已经开始祀天。天子祀天的礼仪制度一直是封建国家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圜丘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坛遗址公园是2018年大年初一免费正式对外开放的,每年冬至都会举行祀天表演。往昔帝王祀天处,如今成了市民和游客寄情怀古、感触大唐盛世和千年中华礼仪之地。

位置:“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阳气最足的地方”

李春林老师介绍,圜丘遗址处于唐长安城正南门明德门外东南方向,是阳气最足的地方,所以选择在这里祀天。

圜丘遗址在唐末迁都洛阳后就废弃了,从宋代到元明清,文献缺乏记载。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大范围的勘测,基本确认了长安城的框架,长安城的范围在明德门确定后,考古人员就对这个遗址有推断,认为它是隋唐时期的圜丘遗址。当时它是一个土包,附近的人把它叫“荒坡子”,位置与“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的文献记载吻合,所以当时就推断它是圜丘遗址。“确认是在1999年,我们当时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它四层圆台、每层十二道陛阶的形制特征跟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这里曾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南操场,从1957年推断它为圜丘遗址,一直到1999年发掘前它一直是处于自然保存状态。2005年,复原性保护展示工程竣工。2013年国务院把它确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3426.jpg

形制:四层圆台可能指四季,12道陛阶或指12个月和12时辰

李春林老师介绍,圜丘的形制很有特点。“遗址共四层,每层圆台均匀布设了十二道陛阶,四层台共48道陛阶,每道陛阶有12个小台阶。在十二道陛阶中,南陛阶也就是皇帝祀天走的午陛是最宽的。我们发掘完了测了一下,底下最宽有五米多,往上就逐层收缩了。而两边的其他陛阶底下的宽度是4米多”。

“古人建设圜丘的目的是要感应天神,昊天上帝如果要从天上往下看的话,可以看到它是由四个同心圆的圆台叠置起来的,看起来很美观,就像是古人祭祀时用的玉璧。玉璧一般是白色的,圜丘通体也是白色的。”

“我们推测,圆形是从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演绎过来的,四层台可能跟一年四季有关系,每层圆台的十二道陛阶可能是指一年的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这些应该都代表古人对宇宙的理解。”

“尽管周天子时已经有祀天的活动,但真正形成坛体,最早可能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是八个陛阶。隋代前的北周也有圜丘,那时候已经是十二陛阶。”

“目前学术界确认我国年代最早的圜丘遗址是北魏时期的,在呼和浩特附近,但它不是大一统时期,所以隋唐长安城圜丘遗址仍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大一统国家的祀天遗址。在古代,圜丘遗址也是一个政权的象征。皇帝权威得之于天,所以他被称为天子,只有他有权力来祭祀天地日月,地方上的诸侯就只能祭祀自己当地的山川了。”

仪式:冬至凌晨要赶到,所有程序天亮前办完

那么当年皇帝是怎样祀天的?杨姣介绍,在祀天前,皇帝和参祭大臣都要进行四天或多天的斋戒,即独守空房,不能饮酒,不能亲近女性,不能邪心杂念等。

陈设是指提前为圜丘祀天大典做好有关位次、用乐、祭品摆设等准备工作,是准备环节中的核心;省牲器指的是专门省视、查看以及准备祭祀所用牲器情况的一系列程序;銮驾出宫是指皇帝的金銮驾从皇宫出发,到达圜丘的一套礼节。尽管斋戒时已香汤沐浴过了,皇帝在祭祀前还要认真盥洗。换上特质的祭衣即黼[fǔ]服,由引导官引导进入祀位,北向站立,开始仪式。

开始祀天时,是怎样的情形?杨姣介绍,古人对礼仪是特别讲究的。圜丘最高一层是皇帝祀天的地方,各陛阶之间的台面上会有对应的大臣来祭祀对应的神灵。仪式开始时要举火、奏乐,皇帝升坛后要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献玉帛礼,并向上天进献熟食。在举行这些礼仪时,皇帝的行走举动均要和礼乐相和。最后皇帝还要目睹焚烧祝词版、敬献的玉帛及诸多的祭品。

当“进熟”礼节即将结束时,皇帝已戴上通天冠,穿好绛纱袍,祀官们也穿上朝服。半个多时辰,槌鼓三通,以三严。文武官员们伴随皇帝銮驾还宫。圜丘祀天大典彻底结束。

1163427.jpg

李春林老师介绍,祀天的时辰比较特别,一般皇帝要在冬至当天凌晨就要赶到圜丘,天亮前所有程序都要办完。为什么天不亮就要过来呢?因为古人认为祀天的目的是要感应天,万籁俱寂时更适合,就要在人们似醒未醒、地上万物都还在沉睡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跟天对话。

皇帝是主祭,还有陪祭的大臣、仪仗队,以及车马、安全保卫、扈从人员等等,估计应该有万人之多。皇帝在从正南的午陛上去之前要洗手,要脱掉鞋子,冬至那天是很冷的,不穿鞋一是为了表现敬诚,二是不带一点脏东西。穿的衣服、衣服上的图案也很讲究,大臣们要穿什么也都有讲究。

皇帝每登上一层台,周围就有音乐叫“登歌”,甚至还有唱歌的人,文献里面甚至还记载了一些歌词。皇帝一层台、一层台就这么上去,其他陪祭的官员也都各就各位了,仪式就正式开始。这时候,估计音乐也就停了,皇帝要在上面向昊天上帝说话来表达他的心意。

在昊天上帝神位旁边并排放的还有皇帝的祖先神位,后代的皇帝像高祖、太宗,后来也都跟昊天上帝神位一起被祭祀。皇帝办完祀天了,从四层台顶上下来的时候,音乐再次响起又奏又唱。从升坛到降坛,需要持续几个小时。

皇帝在上面跟天对话完之后就要撤馔。撤了之后这些东西就要在燎炉里面烧掉。为了让神仙看到、感受到,要通过音乐、烟气来感召。

在皇帝回宫的路上,一般到明德门那里,街上的鼓乐就开始演奏了,这个场面老百姓是可以看的。日本留学僧圆仁写的文章里边曾记录了和祀天活动有关的场景。祀天回宫之后,皇帝还会论功行赏。因为祀天的场面和花费太大了,所以遭到饥年或灾年就不祭祀了,因为恐怕这时候祭品准备不齐全。

故事:武则天和宦官都曾要求参加,显示了唐代的权力斗争

圜丘祀天时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李春林老师讲,能参加祀天是一种身份的表达,因为它是国家级的隆重礼仪场合,是由皇帝主导的,估计还有外国使节参加。所以能参加这个,身份就不一样了。

隋代的隋文帝、隋炀帝两位皇帝来过,唐朝总共有19位皇帝来过,再把武则天算上,总共有22个皇帝来过这个地方。皇帝可能不是年年都来,但每次皇帝刚登基一般都要来的,因为登基了要告天,要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证明是昊天上帝授权给他了。皇帝每次祀天活动都有官方记录,所以可以确认,除了顺宗继位执政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没来祀天,还有哀帝被朱温胁迫到河南洛阳去了、朱温想篡权建立后梁根本不让他来祀天之外,别的皇帝都来过。

圜丘遗址是长安城的阳位,按说女性和宦官是不能参加的。但把唐改为周的女皇帝武则天长安二年也来了一次。其实武则天早在当皇后的时候就曾经要求来祀天,因为这个场合很隆重,一般只有皇帝才有祀天的资格,她要显示她的权力,但当时的武则天只是皇后,要求陪祭确实有点出格。皇后一般是要祭祀先蚕坛,但武则天和别的皇后不一样,别的皇后祭祀先蚕一般是命妇陪祭,她却还要让三品大臣也要参加,对权力的欲望就已经表达出来了。

晚唐时还曾发生过宦官也要求来祭祀的情况,当时宦官专权很厉害,把皇帝欺负得没办法。特别是唐文宗太和九年那次“甘露之变”把几乎多半文官都给杀掉了,宦官的势力在那个时候很强大,所以他们也要求来参加祭祀。按一般人的理解,宦官不是完整的人,像这种场合不应该参加,但他们竟然提出了这个要求,后来还专门为他们制作了一种服装。权力的争斗在这里也能看得出来。

唐昭宗龙纪元年的那次祭祀活动也是圜丘遗址最后一次使用。严格来说他那次来不叫祀天,当时政局不稳,国家已经乱了,对于军阀混战的局面他已无力改变,好像是派人到这儿来祈祷了一次,可能是祈求上天延长国祚,规模就比较小了。

1163428.jpg

其他郊祀点:地坛、太庙遗址在探查中,还有待确认

发现了天坛,会不会还有地坛?

李春林老师介绍,地坛是与天坛相对应的,在隋唐长安城是配套的。而且在中国古代都城,天坛与地坛是标配。既然有天坛,就会有地坛。“在确认了祀天的圜丘遗址后,我们把古代叫做‘方丘’的地坛的探查也作为了一个课题,而且西安市文物局也此也很重视。祭地的方丘的位置,文献记载说是在‘宫北十三里’,就是在太极宫北边十三里。但宫北十三里范围很广,具体在哪里?我们也只是做了探查,初步也有点迹象,但还需要再经过考古调查和发掘才能确认。”

另外对隋唐时的太庙也正在探查之中。“我们目前也是配合一些城市建设,把它列为一个课题在进行探查。目前也有点迹象,是隋代建的,唐代沿用下来的。”太庙一般是用来祭祀皇家祖先的,隋代建的太庙,到后来唐代夺得统治权以后,就把隋代皇帝的牌位撤了,换成李家的排位了。“如果这些都能最终确定,天坛、地坛、太庙,这些唐代长安城礼制建筑中很重要的几个,咱们就把它们找齐备了。”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