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毛公鼎
刘颜涛《通临毛公鼎》
刘颜涛《通临毛公鼎》(局部)
毛公鼎铭文拓片
毛公鼎铭文拓片
毛公鼎,西周晚期宣王时的器物,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通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其同时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独特超凡的艺术价值,与同是晚清时期又同是在陕西周原地区出土的“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并称为“四大国宝”。只是“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而“毛公鼎”和“散氏盘”随国民党政府被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内壁铸铭文497字(其中重文9,合文9),是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器物,世属罕见,可与《尚书》媲美,被称为“天下第一铭文”。
学习金文书法的绝佳范本
这个体形并不算大,而且造型、纹饰和铸造又简单朴素的毛公鼎,之所以被视为稀世瑰宝,正是源自其铭文在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铭文记录了宣王对忠臣毛公的训诰和赏赐,为研究西周晚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从宣王的训诰中,显示出他重用贤人、善待民众的态度,以及推进王朝中兴的一些重大新措施等。毛公鼎的铭文虽然篇幅巨大,字数繁多,但章法疏密有致,成行列队,可见周人尚礼,进退有节。尤其是铭文字体,圆融婉通,转折自如,字势纵向舒展,修长平整,线条穿插处处显得彬彬有礼,自然灵动中又不失规矩严谨,结构端严中又不乏生动活泼。通篇气势磅礴,彰显出中华民族“正大气象”的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的审美理想。
关于《毛公鼎》文字内容的识读和欣赏,现在收录的资料很多,简易普及的有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文字导读·商周金文》小册子,即可参考。本文主要从金文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选择《毛公鼎》作为学习金文书法的范本。
细细鉴赏,从清代至民国再到当代的以毛笔书写原本铸刻金文的书家,虽然表现手法各异,风貌繁多,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别:一种是偏重于文人学者的静态工稳型,追求作品的文雅,即所谓的“书卷气”;一种是偏重于书法艺术表现的动态写意型,追求作品的雄强,即所谓的“金石气”。如果说前者是高韵深情的内敛性低吟倾诉,那么后者则是激情四射的外向性高歌呐喊。当然这只是为了说明两者的不同而夸张其特征的语言表述,其实,二者也只是相对而言。优秀的作品,兼具众妙大美,“金石气”中含有“书卷气”,“书卷气”中含有“金石气”,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毛公鼎》在商周金文中不但字数多,便于作为范本临习,易于人掌握其风格特征,而且铭文都具有结体稳健、笔法精严、线条严实并呈现出有规律可循的特征,集中体现了金文的笔法特点和主流审美风格。
《毛公鼎》与《墙盘》相较,在主题相类的统一大格调中,又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即圆中带方,多处寓圆于方,转中带折,转折自如,而且在字与字、画与画,甚至同一笔画中又有粗细变化。加之多年的锈蚀残泐,更增加其线质苍涩的节奏感,因此更适合以动态写意型笔法来表现。当然“对花作画将人意”,对于作为载体的《墙盘》和《毛公鼎》,这种“花”如何去“画”,用哪种手法表现,可以因不同作者的理解、想象而发挥。
篆书用笔五字法
篆书用笔,正合黄宾虹所说的“平、圆、留、重、变”五字法。通常说到以“玉箸”“铁线”为代表的小篆线条时,则用“线无起止”来概括形容。它既不似楷书和隶书那样强调起笔和收笔时的复杂性,以至用笔时的夸张动作留下两端明显突出的痕迹,也不似行草书法大提大按地“甩开”,更多的时候,其关纽则是善于在空中使笔,寓动于静,并要笔笔送到,受力均匀,而不可使其柔弱,这才是“平”。平非板实,如水有波折,而不妨碍其平。用笔只有外现平稳而内合波澜,暗流涌动,才能显示出它的生动,才能见线势。所谓如锥画沙者,方可得到“平”的要义,此为“平”之法。
起笔须要逆锋藏头,收笔须要回转护尾。篆法起讫要做到首尾衔接,势取全圆,笔法线条须化“金刚杵”为“绕指柔”,于婀娜中仍保持刚劲和遒炼,圆浑中仍不失润丽和柔媚。所谓“折钗股”,此为“圆”之法。
笔有回转顾盼,上下映带,不疾不徐,如善射者盘马弯弓,引而不发。用笔之法,最忌浮滑,浮则轻忽不通,滑则柔软无力。要做到笔欲向右,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必逆右,即先蓄力而后发力。笔画由积点而成线,遒劲沉着,所谓如“屋漏痕”者,此为“留”之法。
“重”并不是重浊,重浊便使笔画婉转和交接处笔路混淆不清。亦不是重滞,重滞易使笔画在行进时笔锋顽笨而难以转运。而应是在以笔杀纸中又能做到金至重而取其柔;铁至重而取其秀,使气而不逞强,不以鼓弩为力,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得到了“重”的法要。
李阳冰论篆书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笔笔之间须有左右回顾,上下呼应之势。笔随势转,情由势生,法而无法,无法而法,其不拘于成法的生动活泼正是其“变”之法。能以宾虹老人这用笔五字诀为之,自可求得篆书线条独特的“个中三昧”。
因此,篆书笔法与其他几种书体相比较最为简约纯粹,而恰恰越是这种辅助手段少的表现手法就越见难度,所以对篆书线条质感的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要求也更高,因此,我们才在这里占用了大块篇幅和时间细讲详述。
作者简介
刘颜涛,1965年5月生,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书画院院长,河南省书协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安阳市书协名誉主席。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编辑: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