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赏析 >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上)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王宏涛 时间:2022-03-17

文/王宏涛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

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组织群众和专家无记名投票,评选了“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毛泽东名列其中。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酷爱书法。在他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诗词和书法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都乐此不疲,陶醉期间。

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一、少年时期书法 ; 二 、 湖南师范时期;   三 、革命战争年代  ;四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毛泽东与《兰亭序》及“兰亭论辩”;六、毛泽东钻研怀素《自叙帖》及其他字帖;七、《光明日报》毛泽东题写报头的“故事”;八、毛泽东论书法及部分书法作品,讲述毛泽东学习书法的经历、以及与书法相关的故事。可以说毛泽东的一生对书法孜孜以求,从中探究“毛体”书法的历史渊源。 正如古人所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毛泽东书法在“术”的学习追求,从小从欧体、魏碑、颜体、直到二王、怀素,技进乎道,毛泽东书法来自于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胸襟、勇往无前的气势。         

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大草被称为“毛体”,戛戛独造,为中国书法美学提供了新的“样式”。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书法界的高度评价,并且一直有人学习和追随。简单地说,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于豪放中兼婉约,于刚健中寓妩媚,于雄强中显柔情,于粗犷中见纤巧。用书法美学的专业术语,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创造了集崇高、雄健、豪放、险绝、飘逸于一身的美学形象。 

 一、少年时期书法

毛泽东从两岁开始直至1901年秋天,是在外婆家堂佳阁度过的。

毛泽东成为八舅文正莹私塾里的旁听生,文正莹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在旁听过程中,毛泽东把《三字经》《百家姓》等课文背下来了,八舅非常高兴,亲昵地称他“小小读书郎”。尤其令八舅意外的是,毛泽东竟然能脱手写字。脱手写字就是临帖,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笔画、结构,再用笔临写。比传统初学书法的描红更进了一步,是学习书法很重要的阶段。对于只有三四岁的毛泽东来说是很不容易的成绩。

1902年春天,毛泽东来到韶山冲南岸私塾,拜邹春培为师。在南岸私塾,除了读儒家经典外,写毛笔字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过去学毛笔字都是从描红开始。毛泽东不以为然,他的倔强和反叛的性格在学习毛笔字这件事情已经初露端倪。邹先生让大家填“红蒙字”,毛泽东不肯,因为他在八舅哪里已经可以脱手写字了。

毛泽东说:“春培阿公,我不喜欢填红蒙字,我喜欢自己写。

春培阿公很不高兴,就训斥道:“石三伢子(毛泽东的乳名),学习写字,都是从填红蒙字开始,怎么你就要放手写?路还没有走稳,就要学着跑,是要摔跟头的。

1904年秋,毛泽东在关公桥私塾,拜毛咏熏为师。1905年春又转入桥头湾私塾,从师周少希。

毛泽东的书法在两位先生的指导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毛咏熏的书法在韶山冲一带也堪称了得。乡间的婚丧嫁娶,乡亲经常找他代为笔墨之事。这个时期,毛泽东主要学习的是“欧体”即欧阳询。欧阳询为唐初“四大家”之一,“欧体”笔力险劲,法度森严。平正中见险绝、严谨中显飘逸。截止目前,没有见到毛泽东这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可以推想,毛泽东的书法应该奠定了平稳险绝的基础。

1906年秋天,毛泽东来到井湾里私塾,先生是本家兄弟毛宇居。泽东向“韶山一支笔”毛宇居学习书法,主要是唐楷,以“欧体”为主。

1919年10月,毛泽东母亲文素勤(文七妹)病逝,毛宇居协助料理后事。毛泽东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母文》和两幅挽联。毛宇居将《祭母文》收藏保存了30年,新中国成立后交给了政府。

ͼƬ1.png 

1919年10月,毛泽东母亲病逝,他从长沙回家奔丧,含泪撰写了《祭母文》,这是表兄文运昌的抄件。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家中十分为毛泽东担心,把毛泽东的一些文字资料焚毁。毛宇居从火堆中抢出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听课笔记《讲堂录》和《伦理学原理》一万两千余字的批语,并冒险保存30多年。这些资料是毛泽东早年珍贵的文稿。

1940年,毛宇居等人在家乡第四次修订韶山毛氏族谱,他以极大的勇气称赞毛泽东:闳中肆外,国尔忘家。

 ͼƬ2.png

1952年冬,毛宇居受韶山乡政府委托,请毛泽东为家乡新办的东山学校起名、题写校牌。

 ͼƬ3.png

1958年,湘潭县委想创办湘潭大学,委托毛宇居进京,请毛泽东题写校名。

1909年秋,毛泽东来到乌龟井私塾,毛简臣与儿子毛岱钟为塾师。

毛简臣擅长书法,是韶山比较有名的书法高手。韶山有一座引凤亭,引凤亭重修的时候,亭上悬挂的那块大匾上“引凤亭”三个大字,就是毛简臣题写的,毛泽东在这里不可能不受毛简臣书法的影响。

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个塾师,他是韶山冲毛氏家族中唯一的长沙府学秀才。

据毛宇居撰《毛麓钟公传》:“(毛麓钟)读书常手不释卷,与名人篇什精粹处常用蝇头小楷记录之。逊清以科举取士,叔父(指毛麓钟)于各经史无不揣摩纯熟,诗赋尤极典丽,每试辄贯其曹。光绪壬辰例应岁考,经杨学使甄拔入郡庠,吾族中以茂才见称者,仅叔父一人。”

毛麓钟这种求学精神、治学方法潜移默化到毛泽东身上,毛泽东一生醉心读书,常常手不释卷,读书时也喜欢作批注。毛麓钟把他珍藏的《毛氏族谱》让毛泽东阅读,用毛氏先人的伟大人物和不凡成就激励毛泽东。毛麓钟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这方面对毛泽东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毛泽东写给文运昌的还书便条,正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行楷兼具的字略显狭长,中宫紧收,体势清劲。

1910年秋,毛泽东来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他是从表兄文运昌和王季范那里知道这所学校的,听说这所学校不太注重经书,学的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新学科,教学方法也很新颖。

离家时,毛泽东抄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

东山高等小学堂堂长李元甫给毛泽东出了个《言志》的作文题目,李元甫读了毛泽东《言志》的作文,向先生们宣布:“今天发现了一位建国的栋梁材。

毛泽东在这所学校很有长进,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言志》《宋襄公论》《救国图存论》等文章被老师交口称赞,老师做了这样的评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流水,一泻千里。并让全班传观。

这时,毛泽东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反对君主专制,而赞成君主立宪,希望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进行改革,他崇拜“康梁”。

毛泽东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推荐给学生“传观”,可以推断,毛泽东不会放弃书法的修炼,一定会有所进益。

1911年春,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 一天,一位革命党人到湘乡驻省中学堂发表激烈的演讲吧,报告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号召建立民国,四五天后,毛泽东决心投笔从戎。10月22日,长沙发生起义,湖南宣告对清政府独立。月底,毛泽东参加长沙的起义军新军二十五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在军队除了接受军事训练外,毛泽东非常重视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每月饷银大多用于购买报纸,贪读不厌。    

1912年6月,湖南全省高等中学举行了一次作文比赛,毛泽东以《商鞅徙木立信论》夺得比赛第一名。

ͼƬ4.png

国文教员柳潜阅后,给该文100分,并在上方写了“传观”二字,给这篇600字的文章作了七条眉批和文末总评计150字。文章“实切社会立论,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骎骎入古”。又称赞道:“有法律知识,具哲学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并写道:“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1912年7月,毛泽东离开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寄居在长沙城新安巷湘乡会馆,开始了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的自学生活。

在湖南省立图书馆,毛泽东读了许多反映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代表作。如达尔文的关于物种起源的书、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穆勒《穆勒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民约论》等,可以说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蒙教育。

毛泽东早期学书法,应该是从欧阳询开始的,特别是《九成宫醴泉铭》。对照毛泽东早期的墨迹如《还书便条》《讲堂录》《离骚》《商鞅徙木立信论》等,有楷有行、行楷相间,与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张翰思鲈帖》的用笔、结体一脉相承。

二 、湖南师范时期

1913年秋,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徐特立为其老师,徐特立成为毛泽东在一师(四师后来并入一师)关系最为亲密的老师之一。

徐特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的经验,提出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之法,对毛泽东产生了影响。

从一师时期起,毛泽东养成了“手中无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保存的他大量阅读过的书籍上,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的圈圈点点,朱墨纷呈的斑斑笔迹。毛泽东亲笔批注的书籍及批注的文字,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

后来徐特立也参加了革命,当人们提起他曾是毛泽东的先生时,他真诚地说:“从前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书,当过毛主席的先生,那是真的,那只是一日之师。而毛主席是我终身之师----是他带我这个老朽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特别是他精通马列主义理论,善于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此外在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学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知识是多方面的,非常渊博。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自以为是。

1937年2月1日,是徐特立60岁生日,毛泽东给徐特立写了一封情意真挚的信。

 ͼƬ5.png

1937年1月30日在延安 毛泽东写给徐特立的信(部分)

袁吉六先生,是湖南省保靖县的一位举人,在第一师范教书多年,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古文。毛主席在学生时代,练就了一手好文章,毛泽东说:“我能写古文,颇得力于袁吉六先生”。

毛泽东喜欢国文和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在这些科目上花的力气,下的功夫最多。毛泽东喜欢诗词,喜欢书法,他的“兰亭体”闻名全校。

书犹如药,善读可以医愚。袁吉六说,读书一要博,二要精。博,就是泛读各类书籍;精,就是重点研读书中精品。读书要力求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惟其这样,才能日新,月进,岁益。袁吉六给毛泽东开列了一份“必读之书”清单。

1952年,袁吉六家乡的有关部门和亲朋好友,给他修葺坟墓,毛泽东题写了墓碑。

 ͼƬ6.png

毛泽东的书法曾得益于他的一位老师孙俍工。孙俍工是长沙第一师范的老师,很有才学。他教的课程是《语言学》《文字学》《中国文学概论》《古文选读》等,孙俍工书法也不错。

一次,毛泽东来到孙俍工的书房,看到对面墙上挂着孙俍工临的王羲之《兰亭序》,另一边挂着两首论书法绝句。

其一: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

其二:独能画我胸中开,岂能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是精神。

毛泽东说:“原来孙先生习的也是行书”。

孙俍工说:“是呀,我看你写的也是行书。

毛泽东说:“我觉得行书连笔带草,容易入门,就习行书了。我还想习草书呢。

孙俍工认真纠正说:“其实,行书比草书、隶书都难。变化那么多,写起来不能停顿,是在行笔中完成那么多笔锋的变化,不容易啊。

毛泽东问:“这行书的格局可有不同?

孙俍工回答:“当然有啊。”他指着自己的一幅行书解释说,“兼真者谓之'真行',近于真而纵于真;你的字,依我看是'草行'。'草行'要写得近于草而敛于草,方为上乘。

 毛泽东问道:“行书变化如此之多,是否有章法可循?

孙俍工兴之所至,拿起毛笔在纸上写道: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俯仰、起伏。孙俍工说:“就是这二十八字。

孙俍工对毛泽东说:“依我看,你现在的字是才气有余,功夫不足。楷书是基础,基础打不牢,怎么能写好行书呢。打个比方,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稳,怎么能走和跑呢。

 一段时间里,毛泽东拿自己的书法作品向孙俍工请教。不久,看到毛泽东的草书,孙俍工赞赏地说:“聪颖如润之,实为少见,闲来学书,一经点化,便能挥洒自如,笔底飘逸俊秀,且有自己的风格了。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9月6日,工作之余,毛泽东在周恩来和王若飞的陪同下,来到重庆小龙坎大石坝1号看望孙俍工。

毛泽东拿出一个纸卷,递给孙俍工说:“这是俚词一首,自己涂鸦,送与先生。先生看看这字有无长进。在一师时,先生教我书法要领,二十多年一直不敢忘记。

孙俍工接过手卷说:“你戎马倥偬,日理万机,还忙里偷闲,不忘书法,难能可贵。”手卷是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雪》,不禁赞道:“!好!仿古而不泥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非基础厚实者莫能如此。况你由行入草,竟能卓然自创一格,真不简单,你笔底自由了。

黎锦熙是毛泽东在一师时一位历史教师,长毛泽东3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黎锦熙和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共同办过一个刊物《公言》,抨击教育弊端,期间先后有3位同学帮助他抄过文稿。第一位,不问文稿内容,给什么抄什么,后来默默无闻;第二位,见到文稿中有问题,总要提出来,并代为润色,他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第三位,看到自己不同意的文稿,干脆不抄,这位就是毛泽东。那时候,黎锦熙就注意到毛泽东的书法天赋,告诫毛泽东一定要临摹经典,魏晋是重点。

尤其是1915年至1920年,毛泽东先后给黎锦熙致信6封,他们谈论时事和书法。

ͼƬ7.png


ͼƬ8.png

1915年11月9日毛泽东致黎锦熙的信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和黎锦熙经常在一起谈论历史和书法。

在毛泽东一生之中,有三位老师对他的书法影响最大,毛宇居、孙俍工、黎锦熙。毛泽东广泛涉猎古帖,尤其在草书、大草上受怀素影响最大。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仍然不放弃写帖。他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ͼƬ9.png 

1918年8月,毛泽东致信七、八舅父的信,感谢他们照料患病的母亲。

从这两封信,不难看出毛泽东早年学习颜真卿书法的痕迹。

 ͼƬ10.png

1917年毛主席手书的夜学日志,就是魏碑体。

作者简介:

王宏涛,1969年生,陕西礼泉县人。大学本科文化,中级职称,资深媒体人。主要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研究。


编辑:刘潇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