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宕质朴出墨韵》——余其平书法赏析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思纯 时间:2020-12-07
初识,只知道余其平先生是大书法家。那是三年前,在他的艺术馆刚刚入驻石泉鬼谷庄不久,也算顺带开了回眼,生平第一次站在一家书画精品艺术馆里突生磅礴之感。之后这两年,偶得机缘又在不同场合和余先生几次碰面,才对余先生及其书法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余先生出生在石泉喜河一个叫藕阳的地方。虽属寻常人家的孩子,但因为有一个书法文章十分了得的舅舅和一个自幼爱写爱画的长兄,笔墨书香的耳濡目染让聪慧的余先生打小就对写字画画情有独钟。高中毕业后余先生应征入伍,在新兵连,许久没有写字画画的他趁着战友休息间隙,重拾起高中时期未完成的一套连环画作,一笔一划沉浸在自己艺术构想的世界里。正是这套五十多页的连环画让新兵连指导员发现了他的才艺。训练结束后,他成了唯一一个从两百多人的新兵连直接分到团部的战士,当了一名人人羡慕的电影放映员,他的书法绘画才能也开始在部队崭露头角。转业后的余先生先后分到铁道部和中铁系统工作,成为主管文化宣传的领头人。为了能进入书法领域系统学习,他发奋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并如愿考入天津一所大学开始系统的书法专业深造。值得一提的是,余先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知道仰慕已久、一直定居天津的中国当代魏碑书法巨匠孙伯翔先生也在这所大学任教,所以特地选择报考这里。对余先生来讲,这种机缘真可谓“三生有幸”。为了更多的得到老师专业指导和教诲,他在毕业前夕正式拜孙伯翔先生为师。几年后,余先生单位整体迁入石家庄市,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协会主席旭宇先生。旭宇先生对当时余先生潜心钻研的态度和书法上的进步颇为欣赏,无论在艺术创作或人生道路上都给予了他极大的关爱和指点,后来也收他为徒。 一生得遇两位恩师,余先生为自己庆幸的同时,也更加勤奋和努力。为开阔视野,汲取众家之长,探究当代书法演绎与古人的契合,2016年,余先生考入北大书法名家工作室,在这里,他得以与全国顶尖级书法大家零距离的学习交流,改变了以往许多对传统书法的固有认知。 余其平先生身形伟岸,眉间自有文人的儒雅,言谈却颇具军人豪爽亲和的气韵。余先生爱朋友,性敦厚。但凡他在艺术馆的工作室,就不停的有文人雅士、社会名流登门拜访,有求赐字的,有求拜师的,有请赴宴的,也有邀他站台的。余先生均以清茶礼宾,不缓不急,微笑着一一接待来访者。 书法家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既是几十年如一日精心锤炼的功力技法,也是一个人思想追求的寄托。 所以书法得品。品味道,还要品笔法、章法、墨色和感觉。 基于余其平先生率真的心性,品他的书法亦如品一处独特的园林风景。看他写魏碑,古意藏拙,偏又不拘泥于古意,顺其柔毫与纸墨的干湿浓淡所能抵达的境界,纵横牵挚,勾环盘纡,翻转腾挪。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感受既有山的峰棱,又有古木的苍劲质朴,还不乏一衣带水的柔情与几分俏丽。看他写隶书,那一笔一笔的敦实像极了千秋岁月里粗粝生长的老树根,古朴大气又随意天然。像极了他气沉丹田在方寸之间挥出的每一拳,一招一式守衡守心,又放任力量与墨色纠缠。看他写行草,任情恣性,腕下不留痕迹,一笔一画却练达如行云流水,几分飘逸灵动几分内敛沉静都把握的恰到好处。 艺术馆一楼大厅,开门即可见一巨幅书法作品《岳阳楼记》。它杂糅了魏碑、行草、隶书等几种字体。要将风格多变的方式呈现在一幅作品上,更要求书法家有过硬的功底,不仅要针对每个字择其合适的字体,还要考虑字的大小及通体美感,一种形体的字放在整行整篇当中是否相得益彰。余先生的这幅《岳阳楼记》使用魏碑多一些,将其他字书藏于其中调韵入味,既不乏金文之古厚,又有摩崖之旷达,似乎每个字都恰到好处的存在,似乎一种字体遇到另一种字体本来就是很美的机缘。而实则,这样一幅庞大体量的作品要带给品读者墨韵章法及技艺之美是很不容易的事,它最终蕴含了书法家的反复琢磨与大气开合的精神指向。 除了这一巨幅作品,工作室展厅还挂满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单幅作品。 人们常说“见字如面”,这四个字于余其平先生又是另一重境界,另一种解读。比如,他写“为学务日益,将诗待物华”用的是隶书体,笔墨之间充满传统的韵味,见字如见一个抚着古琴的青年,华贵而俊逸;他写“芝兰自启山川秀,松柏长留天地春”用的是魏碑体,一撇一捺一拐弯,恰如山涧兰草或者支棱着像外生长的枝桠。风一吹,草尖和树枝的嫩芽微微摇曳,又显出几分惹人怜爱的柔顺。你见字,看到的便是书法家的心性自由,看到的是他向上蓬勃的生命力和懂得顺势而为的哲思。 他写“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 ”内含清代金农笔意,但更多还是自己的面目,见字就仿佛看到一个人沉静笃定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他对书法的敬畏,如同敬畏天地日月一般。 一个保持良好创作状态的书法艺术家,若想要真正表达自己的内心,我想,他胸中一定得有一味“真火”——每一位书写者,他一定会找到一种属于自己心灵的神秘力量,这力量能够鞭策人的内心更贴近美的本真,这种力量是他激越的创作动机。余先生的那味“真火”是什么呢?我想,莫过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他对书法的热爱,对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敬畏;一个是他始终根植于朴素的土地,无论身处家乡的汉江水畔,还是在繁华的北方大都市,他都能沉静地扑下身子,从山川河流中汲取滋养灵性的意蕴,获得旷达恣肆的灵感,获得通天通地的大气。因而,当我们面对余先生的书法,会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宁静,又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墨韵笔画之外一种蓬勃姿态的遐想。 余先生才情过人,除了书法,还喜欢楹联、油画和奇石收藏。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大爱情怀的艺术家。 余先生展厅的一角,陈列着一套极其珍贵的“金蚕”系列奇石。有从东北、内蒙寻来的“玉蚕”和“蚕茧”,有从广西、甘肃寻来的“蚕卵”和“蚕蛹”。这些奇石色泽温润雅致,形态自然,造型逼真,可谓奇石精品中的精品。当他得知有着“金蚕之乡”美誉的家乡陕西石泉县正在打造“鎏金铜蚕”主题文化宣传,毅然将这套专家估价不菲的心爱藏品捐给了当地县政府。余先生身边的人都知道,他为了收藏这套奇石可谓煞费苦心,甚至在奇石集齐后还专程到广西柳州参与黑檀木底座的设计。所以面对他的无偿捐赠,朋友们都替他可惜。余先生解释说:当初从发现第一枚酷似“蚕”的奇石起,其实就萌发了收藏一个系列日后捐赠给家乡的愿望。“蚕”系列奇石回归“金蚕之乡”才是它真正的归宿。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而敬畏自然,可以让更多人因为喜欢这些奇石从而愿意了解和推动我家乡的金蚕文化,这就是我捐赠的最大意义! 艺术始于热爱。余其平先生热爱写字,热爱自然万物,热爱脚下的这方热土。在他沉浸于书法艺术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他对一字一物产生的近乎痴迷的探究热忱,看到他明快积极的乐观。就连他微笑的站在那里,我们也能感受到,那曾沐浴山峦河流的清新浩然之气,那曾在他笔端倾泻的逸宕质朴,早已涵养在他敦厚的秉性里,在他如炯的眼神中。
余其平,祖籍陕西石泉,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从孙伯翔、旭宇先生,受教于胡抗美、石开、曾翔诸师。书法从北碑、汉隶入手,兼及草行篆百家经典。作品曾百余次入选全国、省、市及本系统展览,屡获大奖。多次领衔全国楹联及书法大展赛评委,成功策划组织了“石泉十美杯”、“铁军杯”海内外征联大赛,“河北省第一、二、三届楹联书法大展”等。 连读四年荣膺由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的“对联中国”年度评选最高奖;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共同组织评选的“全国百位楹联书法名家”,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艺术家”,《时代人物》杂志评选的――中国时代人物,被中国国学研究会评为“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奖”等。 编辑:小树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