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赏析 >

《战马驰骋》 角落里的星火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时间:2018-09-03

《战马驰骋》问世要比《地球的红飘带》早整整二十年,比起后者的热闹,前者却被无情遗弃在历史的一角。

图1

沈尧伊受到特别的推重,是在他的长篇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陆续出版之后。评家大多许之为“忠诚、坚定、痴迷的红色革命主旋律画家”,谓《地球的红飘带》是中国“黑白艺术的高峰”,甚至是“中国连环画最后一部经典”。有资料显示,这套连环画共获得十项国家级奖项,真可谓“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图2

这册《战马驰骋》,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七三年八月一版三印的六十四开本。其文字脚本是周东爱根据郭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主要描述“新战士”陈虎克服种种困难,将性烈如火的“新军马”训练成出色战马的故事。与彼时的主流不同,故事中并未出现阶级敌人和落后分子。据说,当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曾拟将这篇小说改编摄制成电影,但终于胎死腹中。

图3

按照当时的创作机制来推断,沈尧伊创作这部连环画,似乎应该属于“上级”分配的任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是被动的,更不能说这部连环画是应景之作。通观全书五十四幅画面,虽然也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但画家于握管之初,似乎早已将自家的画意心境隐藏其中了。

图4

先是血气方刚的新战士初遇桀骜不驯的新战马,火星四溅,青鬃马给陈虎以“下马威”,陈虎还诸“杀威棒”,画面激情沛然,折射出一种阳刚、血性的气质(图1至3);继之,陈虎予青鬃马以特殊照料和训练,二者之间形同袍泽,此时的青鬃马竟也沉静似海、优雅如王,画面营造的是双方互相尊重、信任友善的气氛(图4、5);最引人入胜的,要算二者高度默契之后在实弹演习中的出击,表现这一段落的画面凡十幅,画家突然挥洒笔墨,连续用九幅画面,犹如电影般快速闪放驰骋沙场的情境,传递出一往无前的气势和高度协调的美感(图6至9)。

图5

整个故事一波三折,画面气象开阔。我隐隐地感到,画家或许是要提示我们,在马已被人类役使数千年后的今天,人们或许还没有真正学会理解、尊重这种具有优异品质的生灵?倘若再联系到马的有关寓意和传说,联想到彼时大批杰出人才的遭际,则不妨将这戋戋小册,视为沈尧伊寄托情思、一抒怀抱的载体了。这或有过度解读的嫌疑,画家们创作时的缥缈思绪,有时也的确像羚羊挂角般无迹可寻。不过,我仍想以此来对照“忠诚、坚定、痴迷的红色革命主旋律画家”之说,进一步理解沈尧伊的创作。

图6

图7

图8

图9

星转斗移,多少年过去了,其中的不少画面仍然闭目能够望着,凝神亦复想见,一个重要缘故,想来还是因为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起作用。沈尧伊是版画科班出身,兼具深厚的西画功底,揆之常理,他似乎应该选择自己所擅长的表现方法。然而我们看到,《战马驰骋》既非版画亦非油画,而是中国连环画传统意义上的白描。不过,这种白描不是单纯的线描,而是将西画中的透视和黑、白、灰等调子引入其中,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和大块黑白对比,重在表现对象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10、11)。这方面,杨逸麟、董辰生、王怀琪、雷德祖等人,都是高手。然而仔细分辨,沈尧伊的画法似乎还是与这几位有所不同。他不仅使用了上述技法,而且也大量使用毛笔的中锋、侧锋、逆锋,不仅有块和线,且不乏勾、勒、皴、擦、点的笔韵,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技术含量更高,不仅有版画、油画的效果,也同时兼具国画的韵味(图1)。

图10

图11

图12

还有必要指出,《战马驰骋》的主要看点应该是马,沈尧伊果真便把更多的笔墨挥霍于马的身上,他笔下的马当真是威武潇洒、豪气横溢,其静、卧、冲、跨、奔、闪等等无穷神态,他均能酣畅淋漓地予以表现(图4、图6至9)。待要回头细考之时,则又似无太多授受渊源,而竟也能遍压同侪,几与徐悲鸿争席。而且,我发觉沈尧伊画马,笔端似镌有特殊的情感印痕,反复将青鬃马的形象人格化(图2、4、5、图10至12)、动态化(图1、3、图6至9),透露出他对马所特具的忠诚、果敢、英勇、豪迈等优异品质的虔敬心理。由此,沈尧伊能够以自己的专长平衡多种艺术技巧,终于找到一种既与内容契合,又易于引起读者共鸣,同时也最能体现其个性和气质的艺术语言。此外,《战马驰骋》多取中、远景构图,这是否为了避开当时“高、大、全”的定式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就不得而知了。

《战马驰骋》 原著:郭戈 文字:周东爱 绘画:沈尧伊 人民美术出版社1973年8月 六十四开

《地球的红飘带》敷衍黑白二色,摄物精魂而能显版画之胜,沈尧伊的确身怀绝技;然则,《战马驰骋》不也早已显露出这种笔致了么,不也是《地球的红飘带》的创作准备么,何况又远远不止于此。在我看来,从来就没有什么横空出世的“主旋律画家”,也不存在一蹴而就的“高峰”,那种割裂历史的“冠冕”不仅误导读者,也极易毁掉一个画家。好在,沈尧伊是理智的,《地球的红飘带》之后的《长征·1936》三部曲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倘若一定要比较二者的话,则不妨认为,《战马驰骋》和《地球的红飘带》各具胜场,难分轩轾,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有一种最适于表现主题的艺术语言;而独特的胸次、情怀和思致,乃是找到这种艺术语言的关键所在。“我”手画“我”心,处处有“我”在,其实才真正是沈尧伊先生的“绝技”。


编辑:职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