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名家 >
师生墨语·流淌于水墨间的艺术延续

西安美院博导张江舟师生在春城昆明展开艺术对话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魏晓文 时间:2021-06-21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魏晓文) 6月13日-6月27日,由云南美术馆主办,云南画院、西安曲江启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尘寰·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在云南美术馆展出。


“尘寰·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由罗江担纲总策划,孙欣为学术主持,姚建昭为策展人。艺术展分为“衍”“觅”“触”三大篇章,以近六十件作品,展示张江舟在人生、命运和时代主题上的深入探索和创作突破。不仅囊括了《花逝》《惊蛰》《彼岸风》等经典作品,也汇聚了新近力作,如《阙》《人类图像学研究》《相约》《只有你能在这里找到爱情》等极具精神内涵的作品系列。观众身处其中,沉浸体验,不仅可以从中体会中国水墨蓬勃的生命力,而且在人类心灵图景的共情中,与作品同呼吸,共悲欣。

作为张江舟“墨语”系列展的最新呈示,此次“尘寰·墨语”在对2013年“生命·墨语”展开的之于历史文脉、人类命运等宏大命题持续关注的同时,聚焦信息时代对于当代人社会生活的改写乃至重塑的现实,展现出艺术家对于所处时代的理性思辨,呼唤人类观照性灵、回归内心的文化态度。

 

师生墨语•流淌于水墨间的艺术延续


为学莫重于尊师!

身处尘世,每个个体都拥有多元定位,儿女、父母、朋友、同事,身份的转换时刻相随。

如果说,哪类身份最适合秉承和履行“传承”的意义,师生关系会是恰到好处的选择,它可以在学校、在工作甚至在游戏状态中去践行与传递。有了它,社会的进步有序且激情不灭,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迭代、文化的延续,一代一代的新生力量在师者的呕心栽培下实现着文明的演化。

就读与西安美院的两位博士生居瑢和张玮专程来到春城昆明观展,与她们最尊崇的博士生导师张江舟,进行了一次“以墨传情,以墨授艺”的艺术交流。

 

“我的绘画,承载着我的生命体验”

 

居瑢:张老师,本次展览给了我们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撼。回想起2013年您的个展“生命·墨语”,依然印象深刻。它体现了您对历史艺术文脉、对生命意义和对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的关注、关照和学术立场。我们想知道,本次展览从命题到构思再到展陈的逻辑,您想给观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和情绪?

张江舟:这次展览以“尘寰·墨语”为题。尘寰,即人世间,即广阔的宇宙人间。这与我的绘画透出的整体气息也相吻合。绘画承载的是我的生存体验,是个体之于广袤的宇宙人间、之于漫长的沧桑岁月交横绸缪的心灵悸动。主题似乎很宽大,但却是我时时刻刻、真真切切的心理印痕。有理论家说,艺术家应该是历史的见证者。我的绘画是否见证了什么,我不知道。但它确确实实地破解了我此时此刻的心灵密码。展览中陈列着我的一句话“艺术是艺术家的最大隐私,是夜静时分的内心隐痛”,现在我还想加一句话——“艺术应该是自我疗愈的最好方式”。本次展览分为“衍”“觅”“触”三个板块,由向外的艰难寻找、向内的悉心体验和连接内外的触手,共同构成了展览的自身逻辑,形成了展览的基本脉络,对展览的学术梳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要感谢展览的学术主持孙欣女士和策展人姚建昭女士,是她们的学术作为,提升了展览的学术品质。

 (居瑢,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研究生在读,中国人物画理论与创作研究方向。导师张江舟)


居瑢: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本次展览的作品中很多人都被您带了“面具”。从艺术符号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面具是具有多种意义的复合体,从中可以窥视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像心理和精神风貌。面具给人神秘感、疏离感、陌生感和虚拟感的心里投射,在您的作品中“面具”有特别的寓意吗?“面具”在作品中代表了什么样的情绪和存在呢?

张江舟:你已经帮我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具置于生活中,有强烈的疏离感,隐含着恐慌、自卑、不适、偷窥、伪善乃至邪恶等复杂的心理信息。同时,它似乎又是弱者的护身之器。面具符号在我画中的出现,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贴近内心,艺术就不会有疏离感”

 

张玮:张老师,说到体量,您的八米长作《相约云南》带给我们十足的视觉震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当看到民族大团结的雕塑,让我们觉得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艺术主题。其实,围绕民族团结有很多艺术创作,但您的这幅巨作给我们以不一样的感受,让人耳目一新。我们想知道,面对如此大体量的艺术创作,您是如何从构图色彩语言形式等方面去驾驭和把握的?

张江舟:《相约云南》这幅画是专门为这次展览画的,摆放在了中央展厅的最中心位置。云南是个美丽的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丽富矿,它有着美丽的山川地貌、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和厚实的人文历史。我多次来云南写生,对云南有着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相约云南》由世代聚居云南的多种少数民族人物组成,色彩以黑绿为主调,对称式构图,希望能够表现出我对云南美丽灿烂同时又极具宗教神秘感的整体印象。我希望以此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张玮,西安美术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人物画理论与创作研究。导师张江舟)


张玮:您的这批作品非常新颖,而且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代入感,看您的作品我们在心理上没有感觉到任何的隔阂和代沟,反而能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心理触感和心理共鸣。现在,您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创作者,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能不能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艺术工作者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

张江舟:你好像是在夸我……心理上没有隔膜和代沟吗?你们年轻人能喜欢这些作品,当然令我心中窃喜。创作中我始终遵从内心,希望绘画成为一种自身的修为方式,而不是一个人的两张皮。远离心灵体验和真实情感的艺术是无用的艺术,甚至是有害的艺术。我们同处在急速变革的大时代,网上常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将伴随你我的成长。我理解网络热词“躺平”的深层含义,它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又是面向未来起跑姿势的调整。艺术创作的核心要义是“走心”,读懂自己,敞开心扉,准确真实地记录身处大时代的内心涌动。当然寻找和建立与之洽合的绘画语言方式,当是艺术家之为艺术家的基本要求。用自洽式的语言方式,准确地表达自身的精神诉求,你的艺术就一定是有价值的艺术,当然也是当代的有个性的艺术。


张江舟简介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防大学、厦门集美大学等硕士生导师,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