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建筑生涯:让光线来做设计,让时间给出答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郭炘蔚 时间:2019-05-17
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16日,纽约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的发言人戴蒙德(Marc Diamond)证实了这一消息。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他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将所学、所感都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他的代表作包括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香港地标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 1983年,贝聿铭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曾说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出身名门,却独爱建筑设计】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其祖上贝家原籍浙江兰溪,明代中叶迁居苏州,是吴中当地的名门望族,吴中贝氏,被媒体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 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姓人家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颜料大王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祖;其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诒则是中国银行的行长。 作为“富15代”,贝聿铭似乎无需努力便可坐享其成,但他偏不! 他17岁高中毕业后,父亲本来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当时的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终选择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1946年,他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 1948年,31岁的哈佛大学建筑系助教贝聿铭离开安静的校园,来到大城市纽约。贝聿铭加盟房地产开发商,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这成为贝聿铭人生轨迹转变的一个节点。 他从设计公寓起步,逐步转向公共建筑。1955年,他与在地产商齐氏威奈(Webb &Knapp)共事的建筑师一同成立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事业逐渐起飞。1964年,贝聿铭获得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权,这一建筑令他声名鹊起。 【奖项无数,建筑作品遍布全球】 70多年来,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他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 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都是贝聿铭留下的杰作。 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贝聿铭1979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1981年,他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3年,贝聿铭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获奖后,他拿出1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资助中国学生来美留学的奖学金,鼓励中国学生学成之后回国效劳。 1986年,贝聿铭获得美国时任总统里根颁发的自由奖章。1988年3月,法国时任总统密特朗为表彰贝聿铭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现,在竣工金字塔内,授予贝聿铭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 1989年,贝聿铭获得日本帝赏奖。2009年,他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 资料图: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是美籍华裔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杰作,如今已成为巴黎的地标。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人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提到贝聿铭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不过,这一设计最初在法国却遭到了众多非议。法国各大主流报纸都嘲笑他,法国文化部长更是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但贝聿铭仍然坚持了下来,他这样说:“当时对于这个项目的批评声,令我难以独自承受。但人应该坚持,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当然可以有很多种坚持的方式,很多说服对方的方式。但那并不是说,我的坚持和要求会打折扣,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面对压力,贝聿铭将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坚持将自己的设计完善并建造出来。结果,金字塔的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法国人还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1988年3月,为表彰贝聿铭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现,法国时任总统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内,向贝聿铭授予了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 2019年3月29日,法国卢浮宫纪念玻璃金字塔入口纪念落成30周年。时间证明了贝聿铭的正确,反对和质疑之声早已平息,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巴黎的地标。 【“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尽管受到过多年西方教育,贝聿铭却从没忘记过祖国,“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为祖国,他更是留下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筑设计,包括中国银行总部、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等。 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早在1990年就宣布退休的他,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对他来说,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为了尊重苏州园林的特色,贝聿铭特地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苏州博物馆建成了这个城市最具灵气的地方。 在苏州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贝聿铭说:“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这位华裔老人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留下了诸多杰作,激励了无数华人,他的一生,是一部既充满诗意又荡气回肠的史诗! 编辑:职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