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名家 >

杨华山:贯通中西化古今 笔底云烟欲通神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 时间:2017-12-21

杨华山近照

杨华山,山西人氏,自幼习书,名闻乡里,少年即登讲坛,讲授艺术。及至青年,负笈求学于古都西安,习得西画,得其精髓。又触传统,临摹壁画一年有余,进京展出,引画坛侧目。随之转益多师,得名家宿耋亲授,画艺大增。后因家庭变故,游心物外,遂潜心古诗词数年,叩问文脉,文以传心。书法自幼笔耕不辍,各体皆能,自成风格。诗、书、画数艺皆精,打通壁垒,融合无缝,以书入画,古拙憨淳;以诗题写,境填意深,书体相偕,相映成趣。其文心画心,一脉相承,遂将胸中沟壑,化为笔底烟云。无古今,无中西,统而化之,欲八荒通神。

静物 1998年 布面油彩 45mX68m

人体素描写生 1987年 素描纸 80cmX58cm

线描二 1985年 纸本 110cmX56cm

少年先生 亦书亦画闻乡里

初识杨华山,他正与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吴志友先生打球,中等身材,满头华发,精神矍铄,身形敏捷,时不时跳将起来,扣杀旋球。穿着运动上衣和迷彩裤,声音朗朗,中气十足,一副朴素利落的模样,一扫传统文人画家的文弱形象。

说他是传统类型的画家,不完全对。因为他是艺术科班出身,学得正是西画。

正如李可染先生一样,出于对传统艺术的挚爱,作品多以水墨的形式出现,人们已经淡忘了他初始接受的是西画的科班教育。

杨华山 集散氏盘联 138cmX34cm 2009

杨华山 华山游诗 34cmX138cm 2009

杨华山 自作诗 34cmX138cmx2 2012

杨华山 华山游诗 34cmX138cm 2009

杨华山的少年时代,正遇文革,没有什么书可读,但是酷爱书法,每日临写,没有什么书帖,老师给他打帖。他出生的村落,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集贤村,这千年的古村落曾是人们躲避战乱或土匪干扰的世外桃源,三面高原,地处低洼,名“沟壑村”。村里古树纵横,遮天蔽日,远处看不到村里的人烟,唯有一条大路通往外面的世界。隋代大儒王通曾在此开设讲坛,相传弟子三千,其中有唐房玄龄、魏征、薛绶等人,其仙逝之日,众门人弟子前来送行,贤人聚集一堂,之后将该村改为“集贤村”。

集贤村或许是因为文人的读书风气使然,家家户户以耕读为尚。方圆百里内的教员,无一例外的出于集贤村。因而有彦曰:“举家食粥书成摞,集贤教员比驴多。”杨华山重游故里时,曾赋诗如此:

“集贤村,祠宇至今存。自从隋朝圣贤会,千载尚文。举家食粥书成列,诵读三更闻。”集贤村的老师在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继承着传统,书法从未中断,因而可以指导学生们习字,如何用笔,如何起收,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杨华山读完高小,便留校任教,给学生打帖。那一年,他16岁。

1978年入西安美术学院接受造型训练,那时学校以学习西画为主,传统被丢弃,完全接受前苏联的美术教育形式,素描与色彩成为入学以及今后的主攻课业,他扎扎实实的画了四年,打下了夯实的西画基础。1984年,他带着学生深入山西庙宇,临摹青龙寺、稷益庙、永乐宫等壁画,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古代传统,对他心灵的触动无以言表。当他把一摞摞壁画装满面包车去展览的时候,发现那一年多在壁画实践,对用毛笔画中国画有了新的认知,对用笔肯定、以书入画始有体会。

壁画临摹汇报展开展之时,众多名家赶来观摩,其中有李可染、吴作人、刘开渠、潘絜兹、黄均等画坛名宿,对画展做了高度评价。这让杨华山有了更多的自信与动力,更坚定了在传统绘画中探索艺术道路的决心。

杨华山 周敦颐《爱莲说》120X60cm 2009年

临米芾 《蜀素帖》 120X60cm 2009年

虚怀若谷 转益多师潜于艺

杨华山的这次壁画展,为他绘画的转向打开了一扇门。他勤勉有加,逐一拜访大家,向方家门请教,增益其所不能。

李可染看到他临的青龙寺壁画,给予了极大肯定。赞叹古人的高度摡括的造形能力,将地狱的题材画得如此高妙,古人高超的用线写真的能力令人叹服,众神形象,夸张概括,维妙维肖、生动传神,结构准确,形神兼备。时隔三十年,杨华山感叹:真想再去画一遍青龙寺。

白雪石先生为他详细讲述了壁画中古人如何处理空间的关系,西画中有透视法,但是中国的古人何等聪明,虽然,壁画的山水人物花鸟都是一样的用笔,如何表现山水和人物之间的空间呢?将一块云彩隔一下。白雪石的山水亦影响到了杨华山,在他绵密沉雄的山水画中,我们也能寻找到些许白雪石的影子。

黄均先生拿出自己临摹的壁画线描旧稿,为他亲身示范中国画的十八描,并题写“涉猎中外,吞吐古今,内得心源,妙笔出新”十六字勉励他。

刘开渠先生为他展示了齐白石、傅抱石等十位老先生合作的册页,并讲述他们当年创作时的情景,逐页讲解诸先生的人品、绘画风格,亲笔题赠了“立足传统坚持创新”、"峰高无坦途"等书法。在徐悲鸿纪念馆,得廖静文先生引荐下,他与吴作人、冯法祀等先生见面,亲聆他们谈论传统壁画人物用线以及颜色和西画的色彩关系等等,这些都让他受益匪浅。

这些前辈的引荐与教导,愈加激发了杨华山探索中国传统艺术路线的潜能。之后,机缘巧合,他与董寿平先生成为邻居,入室请教,董寿平先生对他强调书、画是以传统的点面为基础,绘画是一种较不拘谨的书写,书写规则必然通用于绘画。后得启功先生亲炙,启发他多练书法,书法乃是变其体而不变其法,更重要的是多读书,提高综合素养。

周思聪先生当时已是病中,对勤奋而有天分的杨华山亲自指导。要求他作画要体会传统线描和写生人物造型的关系,切勿变成死的轮廓线,即不能脱离结构也要有中国线描的趣味,“线无寸直”,即每一条线,没有一毫米是直的,手上、心上都是有动作,只有这样,线的力度才能力透纸背,有屋漏痕的感觉,功在其中。

这些方家的教导,使杨华山受益良多,他日日揣摩临习,墨染砚池,将这些艺术养分逐渐消化吸收,化入自己的作品中;他沉迷于古诗词,经过几年的浸淫,自创词常常直抒胸臆,格调高远,成为画坛不可多得的诗人。如“只要绿水与青山,白云飞去又飞还。一灯长明澄俗念,一枕清风一枕安。”虚实结合,深有禅意,“西行大漠染风寒,夜对青灯呻难眠,人生苦如蜗负壳,出头容易转身难。”偶感风寒促使其思索人生的苦恼与无奈,正如红楼梦中“眼前无路想回头”一般深有寓意。而他的绘画,笔笔写意,将各种书体溶于绘画之中,落拓无痕,质朴古拙,显示出深厚的西画功底,同时不乏中国传统书画的精深造诣。

杨华山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68cmX58cm 2014

杨华山 自作诗 138cmX58cm 2009

以书入画 自出机枢达京华

自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书入画,成为历代品评书画的一个标准。以什么书法入什么样的画作,却是历代画家追求的极致风格。

杨华山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画家有靠才气和实力两种,靠才气的不稳定,好的作品和不好的作品差距很大,靠实力的则不同,如吴昌硕等,靠得诗、书、画、印的综合修养,他发现吴昌硕多以篆书入画,故而有金石味儿,但少趣味,他的行书、楷书未能和画融合,也是憾事;而齐白石则自成一路,用今人话说乃接地气的杰出代表,超拔而出的天才、不可复制,虽然不主张临摹,不屑于博采众长,但是天赋与农民的那种勤奋,使他的诗、书、画融合为独特的一体,不讨好市场,不讨好笔墨,最后也不讨好自己,遂成辉煌。

但是,学院派造型和中国画的结合,书法乃不二路径,中国书画不是同源而是同根,根在哪里?即中国汉字,但书法与绘画的变通和融合并非易事,他谈到老师卢沉先生,可谓学院派代表,今天看他的写生人像也难企及,但曾深为自己陷入学院派的写实而苦恼,这位早期中央美术学院引以为荣的写实派名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仍然求变,力图跳脱学院派早年的写实框架,谈何容易?他看到卢沉先生练书法,临习吴昌硕的花鸟册页,目的就是体会传统,跳脱出学院派所的影响,他一直求变,这种蜕变痛苦而纠结,他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推倒重来,总是想寻找到“自己感情的一个归宿”(卢沉语),然而终究不如意。

杨华山的综合学养则弥补了这些缺憾,幼年书法方面的童子功,精临各家书体,一曝十年,厚积薄发,功力深厚;成年后西画的基本功训练,一张素描一个星期,深入细致的体会,临摹古代传统壁画,触及古代艺术,后经过多位方家指点,勤奋加天赋,在传统书画与诗词中浸淫几十年,渐渐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他的以书入画,渐成一体。即有以行楷入画的如石涛或宋元绘画的繁,亦有大箓行草入画如八大山人的简等,皆不失写意画的精彩。其繁中就有西画造型的因素和基础。

杨华山 问道图 2017

我们细看他的书法,笔笔中锋,早已脱离了临摹的桎梏而有生新,生涩拙朴而含蓄蕴藉。而书法入画,在他的画中处处可见,他的诸多作品,如“大美寻源·彝伦长德——吴悦石莫言杨华山翰墨三人行”全国巡回展览中的作品,是地地道道,黄袍马褂的中国风味,他多采用篆书笔法入画,人物变形极为成功,矮矮胖胖,结构精准,但是风神不减。如其中的《问道图》内容表现的是“孔子见老子”的场景。史籍记载,孔子形容老子如龙,后人形容孔子如象。龙,见首不见尾,隐遁无形,无可驾驭,难以想象。象,吉祥稳重,世人皆爱。如何将这两个形象用画笔表现出来,杨华山画出了心中的圣贤。他将老子的博大、自由、机智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老子的手形如龙爪一样,他指向孔子,闪烁着智者的光芒。而孔子端庄而恭敬得坐在对面,表情肃穆,洗耳恭听,稳重而略显拘谨,将象的稳重的一面展现出来。

杨华山 丝路遗韵 2016

杨华山 松涛山色 138cmX 68cm 2016

早在2017年4月份的“问道——杨华山书画作品展”中,杨华山的作品糅合了西方的绘画,宋元的笔法而独出机枢。如他画得日本奈良五重塔风景《丝路遗韵》,近景的松树采用中国写意的笔法,而远景的五重塔,则采用了写实。但是,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每笔都肯定而不含糊,清晰而到位。这得益于他西画的造型基础和几十年书法的习练。一般而言,如果仅仅有中国画的基础,远处的景物则会画得淡而轻,显示出空间的幽远,如果用笔清晰厚重,则容易将画面画死了,整体失去了平衡。另一幅山水《松涛山色》中的桥上桥下几个人物的安排,同样如此,虽然寥寥几笔,但是人物风神毕现,远处的人物亦清晰明了。

杨华山 宋人笔意 辰星图

杨华山 竹林隐居图

楷书如何入画?杨华山的一些较为工整的人物,比如《宋人笔意辰星图》,用的便是楷书笔法,钉头鼠尾,细劲有力,而另一幅《竹林隐居》图中的雪竹竹叶,片片采用楷书笔法,层层叠叠,别有风致。又用淡墨层层晕染,表现出画面丰富的空间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艺术的道路上,杨华山孜孜不断的追求,从未停止。他说,如果想促进自己艺术的进步,一条可贵的经验便是:与大艺术家合作。在最近举办的“三人行”展览中,他在另两位大家身上汲取了更多的艺术养分了,与吴悦石先生的接触,使他更深入的理解了传统,而莫言先生的人生智慧和妙语横生,更对他有诸多启发。展览结束后,看看这些年自认为不错的几十张大画,已不甚入眼,遂悉数推出,欲将其焚烧。其对艺术的自我颠覆与推进,令人击节赞叹。我们也看到杨华山对于艺术的那份真诚和纯粹的情愫。

“峰高无坦途”,在艺术之路上,杨华山躬耕前行,坎坷无限,既有山高水复,亦有柳暗花明,他从未懈怠,始终不渝,丹青不负我,我亦不负丹青。他必将攀登到艺术高峰,那里,风景最美。

杨华山 寻梅图 2012

杨华山 徐渭造像 2003

杨华山 味道图 136X68cm 2012

杨华山 桃源仙凡图 系列之二

杨华山 沅芷澧兰 2010

杨华山 人物条屏程砚秋 138cmX34cm 2010

杨华山 人物条屏 周信芳 138cmX34cm 2010

杨华山 人物条屏 奚啸伯 138cmX34cm 2010

人物条屏 马连良 138cm34cm 2010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