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名家 >

田钧:作品是画给自己的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惠茹乐 时间:2017-10-16

DSC_3819.JPG

对田钧老师闻名已久,最近听说他去我的家乡榆林清涧采风,便前往拜访。问起采风的感受,他说,清涧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这次采风去的鱼儿峁、太极湾等风景都很美丽,这种自然的神奇令人震撼。一行前去采风的画家很多,当地一些破败落寞的窑洞,残缺不完整的小桥艺术感很强,吸引画家们的关注,但因为自己是主要画花鸟的,所以被路边的小野花吸引了。陕北昼夜温差比较大,中午的紫外线强烈,很多花朵开得艳丽。

“感觉像是上了一层油一样,光光亮亮的。在这黄土坡上,开得分外妖娆。”强烈的色彩对比激发了田钧的创作欲望,而这也是他一直在强调的:艺术创作一定要有情感的迸发。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绘画作品缺乏情感的表达,或是只能无病呻吟。田钧说起这样一幅作品:“一个年轻的女孩坐在窗台上,旁边懒懒地躺着一只猫,看似舒适,但细看让人觉得很慵懒。艺术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影响观看的人,艺术家应该起一种导向作用,像这样的作品缺乏一些积极向上的激励。”

对于另一幅作品,田钧用“不可理喻”来形容。“一个年轻画家的油画,内容包含了很多人的内脏,画得很真实,血淋淋的,让人看了很不舒服。”他并不反对年轻人思绪上、精神上的反叛,但是作为一门艺术,他觉得这样的作品不应该出现在展览会、殿堂,或者作为家里的摆设。好的作品,在他看来应该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大气,积极向上。

当然,也有一些主题创作性的作品表现压抑或苦涩。田钧的“残荷”系列作品就是表达苦涩主题。他将自己从小经历的西北苦涩的生活环境,以及后来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表达从苦涩中透出的不屈抗争精神。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田钧在捐款捐物之外,创作出了他作画以来篇幅最大的作品《荷之殇》。这幅画他耗费了40多天的时间,有两米多高、七米多长。作品在国内很多地方展览过,反响很不错,但最让他欣慰的,是自己在作画时的全身心投入。这幅作品真表达出了他想表达的东西:一是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灾害,二是灾难过后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除了情感的表达,田钧认为艺术的创造性也十分重要。

绘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调整思绪、调整心态、调整意识流,调整绘画的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是创造。艺术的创造不但是打破古人,打破现代人,更要打破自己。把轻车熟路东西扔掉,重新起步,这是困难的,但田钧认为,这是艺术家的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创造,他确实做到了。

年轻时候的田钧被分配到陕西唐华第一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区(现为半坡国际艺术区)做平面设计,这对他之后的国画创作产生很深的影响。到了50岁左右,他觉得纯粹的水墨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到位,开始尝试用一些图案构成的方法,通过平面化构成处理来创作。虽然这种尝试不总是成功的,但会出一些让自己满意的精品,同行看了也会耳目一新。

谈到年轻一代画家,田钧希望他们能够先沉静下来,用心创作,把艺术当成人生的追求,而非盲目追逐市场。绘画除了勤奋也要掌握技巧,将传统的现代的外来的民族的东西有机糅合在一起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他说,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到了一定的年纪沉浸下来,会发现很多名利上的东西都不重要,会真正明白绘画其实是画给自己的。

文化艺术报记者 惠茹乐

名家点评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在观赏他的作品时,在头脑里不时跳出这两个概念:“陌生化”和“承袭性”。乍一看田钧的画,感觉是陌生的,很新奇,与我们常看到的传统文人画不一样,没有文人画“高古”的趣味,没有显现于眼前的笔墨技巧。但细细观赏,会发现在这些看似陌生的画面中,有我们熟悉的东西,有形体与色彩组成的和谐画面,有力和美,有一种实在、厚重的格调,还有隐藏在里面的、粗犷有力的笔触。作品大度、有气势。这样,原来的陌生感慢慢地被某种亲近感所取代。我想,这大概就是田钧艺术创作的一种“征服力”吧!

邵养德(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面对田钧近年来所创作的一系列花鸟画艺术作品,我曾经系统地研究过,并为他的作品写过评论,概括为“无穷结”,以表示他的创作始终处于不停顿的流动激变中,使之处于“不确定状态”。他为了“保证不确定性不至于因模式化而自动地进入确定性,所以始终要保持住生命的流动性和主体的创造性”。他特忌艺术上的任何“重复性”,并有意识地回避“规范化”。宁可自己创造模式,而不乐于模拟其他“模式”。为了适应艺术思维的多角度,艺术观念的多元化,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就需要不断地吸收,不断地释放,不断地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艺术作品不断地更新和不断地发展。

谈士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鄂州市文联副主席):

田钧笔下的花卉形象升华于存在对象又很不同于存在对象,它已是心灵的符号。它没有对象描绘的腻烦,也绝不同于现代的抽象的不要人理解,而说得上是能引起多种解读的散文诗。田钧面临的将是如何使他的散文诗语言更美,意境更醇厚。

田钧艺术简介

田钧,字任之,养荷斋主。陕西西安人,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西安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其中国画作品《金秋》入选首届中国花鸟画大展,《秋韵图》获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大展优秀奖,《残雪》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绿荫》获首届全国名人名作展优秀奖,《风雨荷塘》获中国建设美展一等奖,《颂荷图》获全国建设杯中国画精品展金奖,《雪荷》获二十世纪中国画展优秀奖等。出版发行《田钧画集》《田钧中国画集》《养荷斋田钧花鸟画集》《尘庐田钧画集》等。


编辑:惠茹乐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