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名家 >

小技巧背后的大文化 书法家王改民先生谈书法与中国文化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18-06-13

微信图片_20170613102926.jpg

8年前的2009年3月,王改民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一时间在初春的北京掀起了一股书坛“陕西风”。学术研讨会上书界专家学者对王改民的书法作品好评如潮。

学者型书家、中国书协原副主席钟明善先生说,他的书法“雄厚苍茫,直率多姿”。书坛长者张荣庆先生说,“他善于把古人前人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而形成自己的面目”。时任《中国书法》总编的周志高先生说,“王先生的字没有驻足,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是当代学习于右任的第一人”。著名艺术评论家,时任中国艺术馆馆长的范迪安先生说,他的书法风格“豪迈大气,性情率真,我称之为长安书派的精神体现”。等等,与会者对王改民书法作品都予以高度评价。

近几年,王改民先生对书法的执着不减,又奋力研修楷书。他经过6年多的努力,由欧阳询的巜皇甫诞》碑入手,再临巜九成宫》,之后潜心于锺繇巜宣示表、王羲之巜黄庭经》和北魏楷书,逐渐形成了自家风貌。他6年来,每天坚持临帖,是必须完成的功课。晚上走万步之后再写 一幅小楷《心经》,已径成了他的习惯。他说要坚持到九十岁以后。王改民先生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8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着王改民先生,也为他对书法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年初,我们再次与他交流书法,对其书法世界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一般学书的人认为,写好书法必须下苦功夫临帖,却往往忽视了“字外功夫”。所谓“字外功夫”,包括学识、涵养、品格等。文化修养是书法研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这个道理。在这方面王改民先生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他提出的关于书法“大技”与“小技”的观点。

“小技”是什么呢?王改民先生说:“小技”,就是所谓的字内功夫,是工匠之巧,相对容易。一般人学习书法,只要肯下功夫,反复临摹、练习,“小技”达到一定水平是可以作到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成为一个书法家呢,就是因为没过“大技”这个关。“大技”是什么?是文化底蕴,是文化内涵,是广博的阅历。你的文化积累不到一定的程度,字就只能停留在“小技”上。许多人终其一生学书而无成就,究其根本是图有“小技”而不得“大技”之要也。

王改民先生练习《心经》全帖

王改民先生不仅提出“小技”与“大技”的论点,而且他更是个践行者。他钻研书法的四十余年,不仅在“小技”上作足了功夫,而且在“大技”上不断进取,丰富自己。退休后,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王改民先生幼年就十分喜爱书法。他先从赵孟頫学起,又学柳公权、颜真卿,他说自己30岁以前就是“写字”,根本谈不上什么书法。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不意间接触到于右任百纳本《标准草书千字文》,才真正使他走上了书法之路。他用了整整4年的工夫,天天临写标准草书千字文,一天一遍,一写就是一千多遍。之后用4年写赵孟頫、再用4年写爨宝子帖,接着又用7年先后写王铎和何绍基,期间还临写“二王”和米芾。

他一天不落的临帖练字,外出、下乡都不忘带着文房四宝,日以夜继临写经典书法作品,直到把身边能写的纸包括报纸都写的不能再写为止。在20多年的时间里,王改民先生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硬是完成了在别人看来数量庞杂且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对于书法真的是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就像他自己说的,“当你非常喜爱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会挤时间去做,因为它对你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任务,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他在“小技”上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临帖,不断吸收古人的书法特点,来丰富自己的书法线条,这对每个研习书法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步。正如钟明善先生评价的那样:“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临写、集字习作中打下了中国书法、笔法、结字、章法美的基础。与此同时,他广泛涉猎,反复临习、研讨王羲之、颜真卿、米芾、何绍基、王铎等人的书法作品,研讨北魏楷书与楷书相间的‘二爨’碑帖,在博稽约取中逐步找到了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书法语言,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化的‘心线’”。

《美术博物馆》杂志副主编、副研究员吴振峰先生这样评价王改民书法:“读他的字,可以感受到生命气象的流落,情感意绪的喷发,正是一种趋于壮美意象的审美生发。”

王改民先生在“小技”上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砺,同时,不断的从“大技”上着手,增加书法的文化内涵。王改民先人认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丰富的阅历,是写不出好书法的。我们看到过他两篇文章,一篇是谈中国书法和中国美关系的,一篇是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他说中国书法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美。中国美有别于西方美,首先是阴阳平衡,后人用“遒、媚”两个字来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遒”是刚、阳性,“媚”是柔弱、阴性,这就是阴阳平衡的体现。中国书法还讲究“密不透风,白可走马”,这些也是阴阳平衡的文化精神所在。事实上把这些能用的恰到好处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中国美另一点是意象,这体现到书法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中国的文字,从鸟兽之迹演化而来,本身就是象形到意象的过程,所以“意象”是中国美的体现。比如齐白石画的水壶,一把壶四个杯子,都呈歪歪扭扭的状态,国画中的山恋也是歪歪扭扭的,这就是一种意象的概念,是和自然是相通的。中国美第三点是意境。意境是在某一环境下,由诸多条件构成的,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愉悦和感觉的状态。

典型的就是《兰亭序》的形成。好些人一起在九曲流觞以文娱情,性情所至,流觞饮酒作诗,之后汇集起来让盟主写个序,作为盟主的王羲之信手写出了自己的一篇文章,就有了《兰亭序》。王羲之后曾试着写过很多次,却都没有超过那篇即兴之作,为什么呢?就是没有了那种意境,在特殊的意境下产生美的作品,往往是难以复制的。所以后来王国维说人有三种意境,这就是中国文化。

王改民先生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侃侃而谈,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深深被这位书法大家的情怀所感动。

王改民先生对中国文化研究中,对诗词情有独衷。他认为作书家写自己的东西最有情感,总是抄写别人的东西,有时是可以达到书情合一的,那是因为你理解了,但大多是不理解的情况下写的,那就难流露出真的情感,产生好的作品。他主张书家应当多写写自己的诗文或对生活的感受,这样才能与观者形成共鸣。无意间又成就王改民先生。

上世纪90年代初,他遇到了董晴野先生。董先生是中国40年代中国美专的学生,画以黄滨虹为师,书法以《伯远帖》为基,又擅长雕塑,尤其擅长律诗,王改民与董先生一见便成为忘年交。他向董先生请教诗词平仄格律,经常通过电话交谈,有时为一个字打好多次电话。像97年,他写的黄河壶口感怀“九曲黄河入海流,逶迤浩荡去无休,一壶收尽天边水,两岸空余塞上丘,黄土含馨风浪起,彩虹带雨露华浮,风华代有人英在,砥柱中流万古秋”时,为一个“丘”字和“代有人英”的词句,就反复了若干遍。因为受董老师的教益和指导,这首诗受到了霍松林先生的称赞。

王改民先生的书法,得益于“大技”,也成就于“大技”。正如陈忠实先生所说,“改民书法功底深厚,得益于长期修炼。他起步即研习二王,尤其偏爱于右任先生的草书,博采众家之长,终于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景。

他能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景观的成因,除了持久的笔墨功夫,我以为还有更致命的一条,即他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国学。他的古体诗词创作品味高雅,遣词造句不落俗套。这种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仅见出诗歌品味,也影响书法创作,不致使书法拘囚于技艺,而进入一融性情、融情感、也融精神气象于一炉的精神创造”。

最后,我们再引用他的老师董晴野先生一段文字来说明传统文化对王改民书法的意义。董先生说,“书法是文貌,内无文而外貌必俗”。古人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王改民先生的书法,不追求怪异的创新,也不追逐世俗流派,不急于求成,也无意于名世。其书法姿态,闲适自如,有如晴空白云,随意卷舒,真是字如其人,耐人寻味。

书法的境界,不论从什么法帖入手,但必须是,最终要解脱其法帖的外象束缚,而注入自己在个性中潜在的性灵美,再加上学问和人品的修养而作为内涵来注入书法境界,这便是改民先生在他的书法道路中必将成为大家的趋向。


编辑:惠茹乐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