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时评 >

莫让基层服务阵地沦为“空壳舞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庞丽 时间:2025-05-07


文/庞丽

基层服务阵地,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干群连心的“温暖纽带”。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社区服务阵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墙上内容星罗棋布,活动设备一应俱全,台账资料整齐有序,却唯独缺少前来办事的群众,服务台前门可罗雀。这种基层治理现象暴露出基层服务阵地沦为“空壳舞台”的隐忧,必须破解这种“空壳化”“秀场”的症结,清除形式主义顽疾,重拾为民服务的初心。

撤掉“虚无布景”,让服务回归本色。一些地方在建设基层服务阵地时,过分追求“高标准”“全覆盖”,却忽视了实际需求。有的社区活动室装修亮丽,却常年无人问津;有的便民服务大厅虽配备了智能终端,但群众不会用、不愿用,最后闲置;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照片拍得热闹,实际参与者寥寥。这些现象折射出部分基层工作仍停留在“做给上级看”的层面,而非真正服务于民。基层服务阵地不能“自说自话”,而应围绕群众需求设计功能,因地制宜“一阵地一特色”,例如,老年人多的社区可增设养老助餐、健康咨询服务,务工人员集中的区域可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留守儿童多的镇、村可开设课后辅导、兴趣课堂等,只有服务对路,群众才会投“满意票”。  

改写“剧本逻辑”,让群众成为“主角”。党建引领并非“一言堂”,示范带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群众。但是现如今在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阵地和服务脱节、需求和居民背离的现象,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作祟脱离了实际。一定要围绕“群众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的工作思路,通过线上线下调研,就党务工作、政策宣传、“一老一小”服务、民生实事、文体活动等了解居民兴趣,询问活动意见,让居民群众实现“我的阵地我做主”。建立“需求采集—服务设计—效果反馈”闭环机制,精准捕捉民生痛点难点关注点,和居民群众面对面交流,才能让基层服务阵地从“空壳舞台”变成“暖心驿站”,成为群众愿意来、经常来的“百姓之家”。

打破“花样套路”,用实干彰显实效。基层服务阵地不是“形象工程”,不能只满足于“制度上墙”“台账漂亮”的新花样,而应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干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如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北京一些社区设立“居民议事厅”,让群众参与治理,提高服务针对性,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组织入驻等方式,提升服务专业性。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核心指标,让那些默默修好路灯、调解纠纷的“隐形服务”被看见、被认可,避免基层服务阵地“建而不用”“用而无效”,唯有如此,基层服务阵地才能真正成为政策落地生根的沃土、党群双向奔赴的桥梁。


编辑:夏雨           责编:  王越美         终审:慕瑜

上一篇:旅游市场也要进行适老化改造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