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时评 >

孝道传承关键在于心意真挚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3-31

清明节将至,各地迎来集中祭扫高峰期。不能到现场祭奠逝去的亲友,成为不少人的遗憾。近几年,全国各地墓园纷纷推出“代客祭扫”便民服务,代替因特殊原因无法亲自到场的委托人进行祭扫。在某网络交易平台,竟然衍生出“代客扫墓”这一新职业。在线上平台,不少人将“代祭扫”发展成副业。
  孝道传承不在于形式完美,关键在于心意真挚。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怅惘,杜甫“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的追思……无不证明情感浓度与物理距离无关。在倡导文明祭祀的今天,与其花费500元购买形式化的代扫服务,不如在异乡静心追忆,或通过整理家谱、书写回忆录、网上祭祀等更走心的方式传承家族记忆。比如安徽阜阳市民曹雨用特别的方式寄托哀思——将父亲生前创作的百余首诗词和父母的生活点滴制作成“美篇”,让思念在“云”端延续。事实上,这种“云祭扫”方式正被越来越多市民接受,鲜花祭祀、网络追思等文明祭扫已蔚然成风。
  对于清明祭扫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构仪式价值。比如北京八宝山推出“云祭扫”平台,倡导用户上传老照片、撰写纪念文章,这种数字化的情感表达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又保留了祭扫仪式的情感内核;又比如上海一些社区提倡举行“家庭追思会”,通过分享先人故事、诵读家训等方式纪念逝者,在简化祭扫仪式的同时又深化了文化传承。
  清明节的核心价值,在于唤醒家族记忆、传承生命教育。当人们在代扫服务的便捷性面前犹豫不决时,不妨重温《论语》“祭如在”的教诲——祭祀的关键在于心存敬慕,而非空讲排场。守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以创新方式延续仪式精神,而不是用商业化服务消解文化基因。毕竟,被“外包”的孝心永远无法抵达心灵的彼岸。
  来源:《湖南日报》作者:朱波

编辑:一加(实习)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