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时评 >

莫被朋友圈“圈”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9-25

“精装朋友圈”,大家多多少少见过。比如,明明爬山累半死,却云淡风轻地配文“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手脚并用”才捣鼓出一桌菜,却松弛宣称“爱生活,而不是爱生活的意义”……
  有人说“精装”朋友圈过于“精分”。的确,滤镜太厚以至于变形难免观感不佳,但上纲上线倒也不必。心理学上有个“拟剧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人们会有意识地进行形象管理,以期给他人留下某种特定的印象,社交媒体正是这样一个展现自我的载体。
  在社交场域有意经营自己的形象,不是今日独创。往前追溯,古人亦深谙其道。唐朝诗人窦冀的《怀素上人草书歌》,便记载了唐代书法大家怀素在墙壁上“刷朋友圈”的情形——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长幼集,贤豪至,枕糟藉麹犹半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您看大书法家发条圈“戏”也不少,而且千百年为其“癫狂而书”点赞者不绝。
  说白了,生活与朋友圈不同,“台前之我”并非“真实之我”的全盘投射。很多时候,发布的人心知肚明,点赞的人心照不宣。只要自得其乐,基于生活本真,加点滤镜修图,呈现理想自我,无可厚非。
  那么,“精装”朋友圈里,令人心累的又是什么?流量是也。“朋友圈”一天天扩容,主打熟人社交的“会客厅”,不知何时演变为“名利场”“大卖场”。各路网红粉墨登场,大小微商吆喝声声,立人设、圈拥趸、忙带货,好不热闹。好看可口的美食、说走就走的旅行、盈盈一握的“A4腰”、限量珍藏的大牌包……时刻出片儿的“美好生活”,刺激着一些人内心深处的虚荣与攀比意识,“假精致”的泡沫蔓延开来。当分享不是真情流露,当营业不再发乎于心,当人们不自觉地“较量”起谁的生活更高级、谁的经历更出挑、谁的点赞更多,焦虑感便汹涌而来。
  生活不在别处,此间最美丽。说到底,朋友圈的初衷本是记录与分享、连接与互动。一头栽进“精装”的套路,无疑是舍本逐末,反倒被朋友圈给“圈”住了。如今,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线上表达自我,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能力。“冲浪”时,如何不失自在,悦纳自我还是炫耀显摆,心态不同,结果迥异。
  “远山起风又起雾,无人知你来时路。”其实,不管是精装圈还是毛坯圈,虚拟人设终归只是“虚拟”。任何时候,真诚表达,总是最能触动人心。
  作者:雨馨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北月

上一篇:管好用活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