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出台“文明码”测文明 只会带来“不文明”

来源:齐鲁网 作者:严奇 时间:2020-09-09

近日,苏州推出的“文明码”,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此举引发外界热议。9月6日下午,苏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记者表示,“文明码”正处于测试阶段,其初衷旨在倡导文明新风尚,以正向激励为原则,且以市民自愿注册为前提。 
  此外,有关部门还表示,“文明码”的得分高低不与个人信用挂钩,对入学、落户以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均没有影响,也不会作为二次处罚或惩戒的依据。不强制、无惩处,看上去使用“文明码”没有任何副作用。那么,且问“文明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现今,“文明码”不是怎么调试调整的问题,而是该不该上线的问题。 
  首先,个人文明可以量化的吗?先不论看不到的不文明行为及看得到的文明行为如何被量化,试问:谁能界定“过马路不走人行道”与“进商场不戴口罩”哪个更不文明?社会大众因身份背景阅历的不同,有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且同一行为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有不同的定性。文明程度难以用一元化的标准裁定,出台“文明码”未免太武断。 
  其次,谁赋予有关部门评价他人文明的权力?从没有任何人有资格站在社会道德的“最高点”,对另外一个人的道德文明水平打分,“文明码”的设计者与制定者也不例外。推出“文明码”与饱受诟病的街头道德测试一致,缺少道义性。 
  再次,“文明码”的使用仅仅涵盖小范围吗?即便征信、交通等部门不用,也可能被学校、国企等单位采用,成为评价“三好学生”“优秀员工”的依据。但是,文明积分相对较低就说明“不够文明”吗?一个单位存有少数文明积分不高的人,就说明这个单位“不够文明”吗?将“文明码”与道德水平挂钩本身就不合理。若有单位将“文明码”用于评优评先,势必会产生大量不公平不公正评价。 
  最后,“文明码”真的无害吗?即便不会直接与切身的政策利益挂钩,评分论文明也会产生竞争攀比心态,制造出庞大的社会压力。且这种压力并非源于内化的道德压力,而是外化的评价压力,阻碍道德自觉的形成。且用动态的眼光看,“文明码”若长期推广,势必会采集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数据,并经由大数据清理和优化,恐怕会侵犯民众隐私生活的界限。 
  知名英国电视剧《黑镜》有一集名为“急转直下”。其中设想,在未来世界,人与人相互打分,人与人可以相互看到评分,每一个人的阶级用评分系统决定,高分的人就可以享受更多的待遇和好处。这就导致在剧里,每一个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用虚伪的面孔生活,而多数人的暴政就可以打碎个人价值。“文明码”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急转直下”的“雏形”。 
  “文明码”的初衷若是好的,就应当将尊重个人文明、相信个人文明摆在最高位置。采用不文明的方式促进养成个人文明,充满了矛盾,不用也罢。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