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追求节目效果需量力而行

来源:红网 作者:张雨禧 时间:2020-06-08

因在《见字如面》第二季节目中,朗读三毛父亲写给三毛的书信,《见字如面》节目被三毛姐弟以侵害文字作品著作权为由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6月5日,一审公开宣判,认定《见字如面》节目使用涉案书信的行为不属于合理使用,侵害了涉案书信的修改权、复制权、表演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6月6日澎湃新闻) 
  法院认为从使用目的看,涉案节目分为书信朗读和书信点评两个环节。在朗读环节邀请专业演员对书信内容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观众对涉案节目的关注和讨论重点也都集中于书信朗读环节。因而可以认定,涉案节目使用涉案书信的目的并非单纯对涉案书信进行介绍、评论或者说明其他问题,而是通过朗读书信的方式展现书信的内容,以达到较好的节目效果并最终吸引观众。 
  纵观整个电视行业,追求节目效果太过火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这起案例或许能够为媒体从业人员敲响警钟。 
  不置可否的是,电视节目需要将情绪夸张式地呈现,但一旦度没有把握准,甚至触碰到法律的底线,得到观众差评也很多见。这样一来,不仅没有提高收视率,还会败坏好名声,可谓“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作品,而非为了渲染情绪。平实的、不加雕琢的文字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如果揉入其他人的思想,那听起来或多或少,就缺失了原汁原味的感觉。有细心的网友将原文与节目组朗读的信件进行了对比,可以明显地察觉到,由于删减了语段,前后衔接并不紧密。对三毛了解较少的观众,就难以明白写信人所作所为的前因后果。 
  刻意的修饰不仅会造成理解偏差,更有可能影响节目的社会效果。例如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第三频道”早年播放的一期情感故事类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展现一个“不孝”儿子对父亲出言不逊、百般欺辱的过程。节目由河北九天传媒有限公司策划,雇用群众演员表演,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儿子对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误导广大观众,极大地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形象,被予停播30天的处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早在2018年就曾下达通知,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要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大力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这不是一句空话,应该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政府部门急需行动起来,严加打击违规行为。 
  现如今,观众的真正诉求是什么,这是电视节目内容生产者需要思考的。总是使用刻意的技巧来博人眼球,也会让观众审美疲劳,如何讲好真善美的中国故事、长久地保持吸引力,或许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