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思考名城之“名”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齐欣 时间:2019-10-16
金秋来临,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到来了。每年此时,这里汇集展现着设计师的视野、建筑师的创造冲动、运营者敏锐的视角、社会力量令人信服的承托,还有文化遗产专业人员的沉稳与坚持。于是,“设计周”造就和凸显了当代城市的性格魅力,事实上还成为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水平的重要平台。 文保事业的发展及当代社会进步,促使我们着手深入思考历史文化名城中“名”的构成。 “名”从何而来?按照法律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名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文物丰富、建筑成片、保留风貌、特色彰显以及街区众多。 但是,这其中的“名”意味着什么?最直白的含义仍是“名气”。于是,名城中的“名”不仅代表着专业价值,更体现了社会认同程度。 那么,名城价值是一成不变的吗?为何有的名城,风貌与价值不升反降?因为我们忽略了人的认知力量。 以北京设计周的参与者为例,各行各业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甚至从未遇见;但大家的共同之处是深爱自己生活的城市;所有的爱,又都努力汇集在名城价值之下得以彼此认同和平衡。所以,名城中的“名”是价值认知趋同的结果,价值趋同又是一个个的传播过程。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始,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价值赋名、以“物”赋名阶段,开始叠加“人”的功能。在这种转换中,传播的作用极其重要,但显然目前仍被低估——保护空间不断扩展,使得利益相关者呈现出多元、多向的价值观。这必然使得过去单一的行业宣传方式受到挑战。所以,名城保护的未来,一定会解决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大家心往一起想的难题。而路径之一,就是建立起文化遗产传播体系,以可用、好用的公共规则和公共产品,凝聚人的愿望,体现创造和付出的价值。这对于历史文化名村、名街来说,也将同样适用和有效。 编辑:高思佳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