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秦岭 感知父亲山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李伟 张玲玲 时间:2019-07-15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增强编辑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7月2日至5日,陕西日报社组织所属媒体,开展“全媒体行动”走进大秦岭调研采访活动。在以报网端微多种形式传递“秦岭声音”的同时,编辑记者们深切感受到了秦岭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守护绿水青山的历史担当。 巍巍秦岭(7月1日摄)。记者 赵晨摄 夏夜小雨,黄柏塬的山中雾气氤氲、绿意盎然。77岁的何多寿坐在屋檐下听雨喝茶,讲述着眼前这座山的故事。 老人说,这座山里有早年他和家人山间劳作讨生活的回忆,也有一代代传下来的傥骆古道的传奇。老人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山是陕西人、中国人的福气。 这山,就是秦岭。 众所周知,他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我们也更明白,他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秦岭形成于4亿—2亿年前。以“亿年”计的时光,雕刻着秦岭“父亲山”的模样:他宽厚,南北跨度200多公里;他壮阔,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他巍峨,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 中华大地山脉众多,为何独尊秦岭为“父亲山”? 渭河、嘉陵江、汉江……通过发源于山脉内的支流,秦岭将自己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母亲河”的动脉,成为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地。 南水北调、引湑济黑、引汉济渭……城市用水告急,即便是山脉之巅也望不见的遥远,秦岭之水毫不迟疑,千里驰援。 “生物基因库”“动植物王国”“天然中草药库”……数量种类众多的生物在山脊和褶皱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秦岭执着地坚守着人与自然的生息与共。 正是由于这样的无私与守护,中华民族受益大秦岭几千年。 还远不止如此。 在历史的演进中,秦岭庞大的山体阻挡了北来的黄土继续南下。千万年黄土堆积、千万年山水浸润,秦岭北麓的黄土高原积累了中华文明的厚度。 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岭中著成,蔡伦的造纸术在此山中发明。商旅、兵马走过的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等秦岭古道还在,被秦岭滋养的长安古都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景象犹存。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涵养与见证,中华民族在大秦岭中读懂了历史,看清了来路。 山高水长,苍苍莽莽。秦岭,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拨开历史的云雾,博大宽厚的秦岭就像一个巨大的摇篮,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像对待父亲一样读懂秦岭、敬畏秦岭、保护秦岭,如今人们把对父亲山的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也是秦岭的伞护种——保护好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也就保护了这里的其他物种。 在一张老照片里,一位老人轻轻地抱着一只熊猫幼仔,为它整理毛发。他的老伴弯着腰,专注地用奶瓶给幼仔喂奶——那是他们一岁孙子的奶瓶和奶粉。 1991年,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巡山的时候,发现并带回了这只虚弱的熊猫幼仔。三官庙村何家的两位老人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孙子的奶瓶和奶粉。 何家人对熊猫的情谊,是祖孙三代的传承保护。这些年,老人的儿子何庆贵一直担任大熊猫野外监测员。老人的孙子何鑫是佛坪“熊猫谷”的饲养员。爷爷奶奶救过的那只大熊猫再回到佛坪的时候,饲养员正是当年和熊猫共用过一个奶瓶的何鑫。 因为有了越来越多这样的守护,陕西秦岭大熊猫的野外可见率越来越高。 2015年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秦岭地区野外生存大熊猫约345只,和“三调”的273只相比增长26.4%,增长率为全国最高,种群分布密度为全国最大。 物种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西汉高速的秦岭服务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零排放”;太白县的高山蔬菜种植坚持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驱虫;高校和民间的环保组织呼吁和引导更多人参与保护父亲山的行动…… 单独对一座“山”的保护进行立法,陕西在全国首开先河。 2007年,陕西省颁布《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为一座山脉的生态保护立法。现在对这部条例的第二次修订正在进行中。 2013年,西安市颁布《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有媒体评论,这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为保护一座数亿年的父亲山而立的法规。 随后,越来越多的法规条例为秦岭而制,越来越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为父亲山而行。 从扩大核心区保护范围到禁止在秦岭北坡范围内开山采石,从强力拆除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到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陕西正在以最大的力度对秦岭生态环境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护秦岭的绿水青山,也是在守我们的金山银山。秦岭生态,不只关系着周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 为了实现秦岭的长效化保护,陕西正在加快筹建秦岭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建成后将坚持保护第一,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 秦岭,如脊梁一般横亘在大地中央,统领着中国的南方北方。他的精气维系着众多生物的繁衍永续。秉承着父亲山的性格,中华民族奋进、包容、担当,欣欣向荣、生生不息。 秦岭,不可替代、无法再生。保护父亲山,为子孙后代留下最好的生态、最美的秦岭,这是我们对“父亲”的责任,更是这一代人对历史的担当。 编辑:高思佳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