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非遗 >

西安非遗数字化公益讲座开讲 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到“数字永生”新路径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青 时间:2025-09-12

微信图片_2025-09-12_143135_472.jpg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青)9月10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办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与数据化系列公益讲座”在大唐不夜城新华读书阁成功举办。全市百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前景。

微信图片_2025-09-12_143125_373.jpg

当前,非遗技艺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部分技艺濒临失传的严峻挑战,传统 “口传心授” 的传承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对此,与会专家形成普遍共识:数字化是实现非遗长效保护与高效传承的必由之路。专家提出,通过高精度数字记录技术,既能永久留存非遗技艺的精髓细节,又能为非遗教学提供标准化、可视化的资源支撑,让千年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的介入,将为非遗传承创造全新场景与机遇。而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严格保障非遗知识产权与用户完整体验,最终目标是切实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让传承人在坚守文化传承的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形成 “传承有动力、发展有活力” 的良性循环。

微信图片_2025-09-12_143132_920.jpg

在具体操作层面,专家强调,非遗数字化不应停留在简单的“记录存档”,而是要将其转化为可管理、可分析、可应用的数据资产。这包括对工艺流程、核心技艺、文化符号等进行结构化采集与建库,为后续的跨界合作和商业转化奠定基础。此外,“法律合规”是数字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数据采集、版权归属、授权使用等问题,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传承人的核心利益。只有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数字化,才能确保非遗资源被健康、可持续地利用,实现传播效果与传承保护的双赢。

本次讲座的举办,是西安建设“文化强市”的一次战略布局,其意义深远。创新保护模式,为非遗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实现永久性、预防性保护。拓宽传播边界,突破地域限制,让西安非遗通过数字平台走向世界。激发产业潜能,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可确权、可交易的数据资产,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

编辑:子墨           责编:小木           终审: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