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非遗 >

西安非遗美食图鉴:烟火气里的古都新名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青 时间:2025-08-22

微信图片_2025-08-22_175140_559.jpg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仅盛藏千年历史文脉,更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美食天堂。从街头巷尾那碗热油泼出香气的面条,到咬开酥皮满是肉香的肉夹馍,再到饱含乡愁滋味的粗粮搅团……这些深深扎根于市井之间的特色美食,早已超越了滋味本身,成为西安人刻在骨子里的味觉基因。

近日,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品中国非遗 游古都西安——2025西安文旅媒体行”活动中,媒体团深入西安的大街小巷,开启一场舌尖上的非遗之旅,感受千年陕菜在岁月沉淀中焕发的新生命力。

李记搅团:一碗“搅动”的乡愁

说起搅团,它在陕西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搅团这种由玉米面等粗粮制作而成的面糊,一度成为陕西农家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因其易消化、不耐饥,在关中地区被人们戏称为“哄上坡”。对许多陕西人而言,一碗朴实的搅团不仅承载着过去艰苦岁月的饮食记忆,更成了凝结乡愁的重要符号。

微信图片_2025-08-22_180102_351.jpg

作为西安有名的非遗美食,李记搅团的历史可追溯到出生于1882年的第一代传承人李秀云,他十多岁时,就帮助母亲为家人制作饭食。由于当时主食多为玉米面,因此练就了娴熟的搅团制作技艺。后传与儿媳张素清,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张素清将此技艺传授给儿子李宪章,李宪章于2007年将此制作方法传与其子李博,迄今已有四代有序传承,跨越百年时光。

俗话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嘫,沟子拧圆。”第四代传承人李博告诉记者,搅拌是成就搅团口感的关键。在制作时,一手持擀面杖或勺子,将玉米面、荞面或小麦面粉缓缓撒入沸水中,同时用力搅拌,至少要反复搅动七十二次,有时甚至多达三百六十次,搅拌时讲究力道均匀、节奏分明,才能让面糊细腻柔滑、筋道可口。此外,稀稠的控制全凭老师傅的经验,用筷子一挑,以面糊“不断线”为佳。过程中若过稠可加热水,过稀则补面粉,灵活调整。出锅后搭配油泼辣子、香醋、蒜泥等经典调料,并加入韭菜、咸菜或酸香浆水,形成酸、辣、鲜融合的独特风味。

11111.png

一碗搅团,嚼的是筋滑口感,品的是地道乡愁。常来店里的食客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家的搅团口感筋道、滑爽,酸汤的味道特别正宗,每次吃都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在奶奶家的院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农家饭的场景。”如今,李记搅团不仅是陕西小吃的代表之一,更成为一扇窗口,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都能在这筋滑的口感里,品味到关中乡村最本真的传统味道。

袁记肉夹馍:百年传承的“西安味道”

走在西安的街头上,袁记肉夹馍的门店随处可见。点上一份酥脆喷香的肉夹馍,配上一碗酸辣开胃的凉皮,再加一瓶透心冰爽的冰峰汽水——这份经典的“三秦套餐”,不仅是老陕们简单的一餐一饭,也成为八方来客品味西安时最地道的风味印记。

袁记肉夹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代。创始人袁耀勋继承家族腊汁肉技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从那时起腊汁肉夹馍便成为名噪坊间的著名小吃。第二代传人袁普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佐料配比,正式创立了“袁记腊汁肉夹馍”的招牌。从50年代后期传于其子袁同宽,此后,又历经袁自琴和靳云云、靳阳阳两代的接力打磨与传承。百余年间,袁记肉夹馍的制作技艺在每一代传人的匠心坚守中,始终保留着浓郁的关中饮食风味,成为承载地域记忆的味觉符号。

图片1.png

据袁记肉夹馍联合创始人陶海翔介绍,肉夹馍的精髓全在“肉”与“馍”二字。制作腊汁肉时,选用生长周期一年左右的猪,取其新鲜五花肉,经过水洗切块后,放入过滤沉渣的陈年老汤中。这陈年老汤,是袁记肉夹馍的 “秘密武器”,历经多年沉淀,蕴含着丰富的香味。再加入含二十余种香料的料包,以 “大火烧开、中火卤煮、小火慢炖、闷汁四小时”的火候节奏精心烹制,最终成就了“肉烂形不散、肥而不腻”的口感。

白吉馍制作同样不容小觑。师傅们揉面、搓条、盘窝、擀饼,整套工序一气呵成。随后将饼坯送入高温炉膛,白吉馍逐渐变得金黄酥脆,呈现出 “钢圈虎背菊花芯” 的独特形态。刚出炉的白吉馍,外皮焦香酥脆,内里绵软可口,麦香四溢。

微信图片_2025-08-22_174609_565.jpg

经常光顾的王女士对袁记肉夹馍赞不绝口:“这味道真的没的说,我从小就吃,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那个味儿。肉给得特别实在,一个馍下去,肚子就饱饱的了。”

从1985年咸阳首店开业,到如今成为拥有近500家连锁门店的老字号品牌……目前,袁记肉夹馍在保留陈汤煮肉、手工制馍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品类,让这枚承载着关中烟火气的非遗美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地域与全国的味觉纽带。

尚寨油泼面:藏在老碗里的关中记忆

在西安的街头巷尾,随便进一家面馆,都能看见食客端着比脸还大的老碗,埋头“吸溜吸溜”地吃着油泼面。红亮的辣子、翠绿的葱花,紧紧裹着每一根面条。而热油泼上去瞬间迸发出的那声“滋啦”——香气随之腾起,仿佛一下子钻进了鼻尖,也钻进了记忆深处。这声音、这画面、这味道,早已刻进陕西人的骨子里,成为老陕无论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无可替代的家乡美味。

作为陕西人餐桌上的经典美味,油泼面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家家都会做,但尚寨油泼面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源于其脉络分明、薪火相传的百年技艺史。早在1872年,第一代传承人朱永清便在当地以手工擀面技艺闻名;第二代传承人朱志义依照关中四季温差调总结出“时令醒面法”;第三代朱顺虎专注辣椒面的选材与焙制;第四代朱涛则打破传统作坊模式,2016年辞去星级酒店总厨职位,在未央区创办首家“尚寨嫽扎咧”面馆,将现代餐饮理念融入传统操作;如今到了第五代传承人马西鹏,则致力于如何让这门老手艺跟上时代,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

图片2.png

五代人的坚守,不仅延续了这门传统手艺,更活态传承了关中农耕饮食的智慧。凭着百年家族坚守的不变匠心,尚寨油泼面的价值也获得官方认可:2025年,该制作技艺正式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起源于清末农家灶台的手艺,如今已从蓝田乡间走向现代都市餐桌,让更多人在热气腾腾的面条里,尝到地道又炽热的关中滋味。

在未央区“尚寨嫽扎咧”面馆内,饭点时分早已坐满了等待吃面的食客。记者透过明厨亮灶看到,师傅们揉面、擀面、煮面、泼油的整个过程被公开展示:揉面时,面团经过“三醒三揉”,在师傅的手下逐渐变得光滑筋道;擀面时,擀面杖在案板上匀速滚动,经过十六次反复擀制,一张张面皮最终被制成宽4厘米、厚2毫米的面条;煮面的大锅冒着热气,面条下锅后迅速散开,浮起时便被捞起沥干;最让人期待的泼油环节,师傅一手端着热油壶,一手扶着碗沿,热油浇上秦椒和葱花的瞬间,“滋啦”声穿透喧闹的厅堂,香气四溢。

微信图片_2025-08-22_174529_837.jpg

“这面泼油时‘滋啦’一声,满屋子都是香味,这个味道跟小时候在家吃的是一个味儿!”常来面馆的西安市民王阿姨捧着大老碗,边吃边赞。她的女儿举着比脸还大的老碗笑道:“他家碗大料足,面又筋道又入味,辣子香但不烧嘴。我们全家都爱这个味儿!”

第五代传承人马西鹏告诉记者,为了让不同地方的人能吃到同样的味道,他们首创《尚寨油泼面制作技艺企业标准》,创新性地将20余道古法工序量化,形成标准化技艺体系,破解了“非遗难复制”的困境。

凭借着这份传承百年的制作技艺,尚寨油泼面曾先后拿下“中华名小吃”称号、陕西面食争霸赛“霸主”荣誉,如今又跻身市级非遗行列。“未来我们将全力守住标准化技艺的底线,让这碗非遗面香飘全国!”马西鹏表示。

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千年美味“活”起来

坐落于西安东大街的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作为西安餐饮老字号——西安饭庄旗下的文化阵地,自2021年开放以来,凭借“非遗美食展示+ 研学互动”的特色模式,让“一菜一典故、一味一传承”的理念深入人心,至今已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图片3.png

步入博物馆,展陈区、研学体验区与文创展示区三大功能板块划分明晰、各具特色。记者注意到,展馆不仅以丰富的图文系统梳理了陕菜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更创新引入5G技术、AI互动及4K全息等技术,游客可触摸互动屏观看美食典故短片,通过实物对比感受古今食器的变迁,甚至能近距离嗅辨不同食材的香气。在声光电深度融合的多功能厅中,光影流转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真切体会陕菜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陕西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廷宴会菜单——“周八珍”。现场工作人员向媒体团介绍:“‘周八珍’包含淳熬、淳母、炮豚、炮牂、肝膋、渍、熬、捣珍八道菜肴,不仅选材丰富、工艺精湛,更体现了古人极高的烹饪水准。其中许多技艺流传至今,仍然影响着陕菜的传承与发展。”

图片4.png

不光陕菜历史典故听得人入迷,体验区中现场制作的特色美食,也同样牢牢抓住了众人的视线:只见面点师傅正熟练地扯着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摔打,发出“biang biang”的声音,待面条出锅入碗后,师傅将一勺烧得滚烫的热油浇在铺好辣子和香料的面上,顿时响起“滋啦”一声,香气随之飘散开来;另一边的油锅里,泡泡油糕被一一下入,逐渐晶莹透亮,表面起了一层薄薄的、布满大小气泡的酥皮。大家争先恐后品尝新鲜出炉的美食,感受着地道的陕菜风味。

如今,博物馆推出了亲子研学课程、非遗小吃制作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多元化板块,让那些藏在菜单里的非遗美食“活”起来,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文化符号,使千年陕菜在当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正如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不仅希望人们品尝陕菜的美味,还能读懂背后的故事,让陕菜这一国潮之源,香飘得更远。”

放眼整座西安城,这些扎根市井街巷的非遗美食,正以鲜活的姿态生长蜕变,串联起西安的千年历史与当代风貌,成为烟火气里闪亮的“古都新名片”。当越来越多的食客循着这份“西安非遗美食图鉴”走进古都的街巷之间,他们终将发现:这些古老的非遗技艺,早已融入热气腾腾的日常,成为这座城市温暖而鲜活的文化印记。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编辑:子墨           责编:林夕           终审:张建全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