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非遗 >

富平非遗:解码千年匠心 点亮乡村振兴星河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盼成 瞿晓燕 赵海波 时间:2025-07-18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通讯员 瞿晓燕 赵海波)漆沮河畔,陕西富平以5000年文明为纸,以非遗匠心为墨,绘就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长卷。从老庙老鼓擂响秦风血脉,到凝结农时智慧的柿饼糖霜;从汉宫秘传的太后饼穿越千年时光,到修复时光印记的锔瓷技艺,86项非遗瑰宝构建起“国—省—市—县”四级保护网络。乘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东风,非遗工坊、示范基地、传习基地与传承人工作室形成立体传承矩阵,让千年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微信图片_20250718100615.jpg

微信图片_20250718100820.jpg

匠心守护 技艺传承有梯队

乙巳孟夏,54位新晋传承人接过使命火炬,“老匠守艺、中青创新、少年传习”的梯队格局已然形成。石刻传承人复刻《符璘碑》《淳化阁帖》等国宝文物,独创“古碑复刻体验课”,让青石镌刻的文明密码在研学课堂延续;老鼓传承人轻抚千年鼓面:“既要擂响黄土高原的古韵,也要让年轻人听见非遗的心跳。”从深宫刻碑的匠心坚守,到研学课堂的青春接力,富平非遗在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

创新破圈 古今对话有温度

老城非遗体验工坊内,糖画铜勺流转间“望湖楼”跃然案上,漆扇彩晕与研学少年的笑声相映成趣;麦秆化作蜻蜓流苏,刺绣虎头鞋萌态可掬,剪纸“柿柿如意”传递美好祈愿。“非遗+研学”课堂里,孩童捏面塑Labubu、染柿霜布帛;“非遗+市集”上,麦编团扇与刺绣香囊碰撞时尚火花;“非遗+演艺”剧场中,皮影戏《刀刻春秋》用光影演绎石刻匠心。当拓印碑文的厚重遇见植物染色的灵动,千年技艺正焕发青春光彩。

产业赋能 非遗富民有路径

以“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富平将非遗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钥匙”。柿子产业链上,古法吊晒的“柿柿如意”国潮礼盒、柿子酒、柿子醋、柿染文创等产品畅销全国;600年历史的琼锅糖遵循古法“五蒸五晒”,创新推出低糖便携装,通过直播带货甜润万家。非遗进校园工程更孕育出蓬勃生机,阿宫腔“小许仙”登省级舞台,麦编文创亮相丝博会,目前非遗全产业链带动就业超万人,非遗工坊与传承基地形成“技艺传承—产品研发—市场运营”闭环。

从老庙鼓声唤醒的岁月回声,到琼锅糖熬制的幸福滋味;从石刻碑文拓印的文明印记,到阿宫腔水袖舞动的青春风采——富平非遗长河正激荡新时代浪花。青石为砚,麦秆作笔,传承人们以守正为根基、创新为羽翼,将文化基因融入乡村振兴血脉。当工坊灯火照亮古城,当童声唱响千年戏韵,传统文化不再是尘封记忆,而是跃动火种,在匠心与时代的碰撞中,燃起照亮乡野的璀璨星河。这艘承载文明密码的航船,正以创新为帆,驶向更壮阔的振兴航程。


编辑:佑怡           责编: 晓佳          终审: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