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非遗 >

西美学子赴宝鸡六营村探索非遗创新之路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韩嘉妮 连婷 时间:2025-07-11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韩嘉妮 连婷7月7日至10日,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开展了一场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探访之旅。

据介绍,数百年来,六营村孕育着代代相传的泥塑技艺,如今已形成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全村268户1000余人从事泥塑生产,年产值达4200万元,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凤翔泥塑以夸张造型、浓烈色彩、独特纹样(如蝌蚪纹、蝠纹等)和五行哲理用色(白青黑赤黄)著称。

团队成员拜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详细了解从“挖土”到“漆货”的九道严谨工序,深刻体会到了六营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传统的坚守。胡老师提出的“两变两不变”(造型材质可创新,核心色彩纹饰须守正)原则,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指明了方向。

青年传承人胡锦伟分享了他的心得:“创新贵在平衡。”他严格遵循“粗塑、细绘、重彩”传统技法精髓,将生肖IP与潮流盲盒形式巧妙结合,成功拓展市场,让古老的泥塑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这一实践引发了团队成员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热烈讨论,激发了艺术创新的灵感火花。

此外,团队成员还走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全让的工作室,其作品以关中农民生活为主题,生动诠释了“非遗+时代”的内涵。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从揉捏当地特有的“板板土”开始,亲身体验泥塑制作的全过程。从最初的笨拙到逐渐掌握要领,指尖感受着泥土的柔韧与温度,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与不易。这一实践过程不仅让团队成员对凤翔泥塑“粗塑细绘”的技法精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他们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为让千年泥塑“活”起来,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探索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建立传统纹样数据库,为创作留存珍贵素材;策划《泥塑“潮”这看》系列短视频,用镜头捕捉泥塑纹理,以变装互动等年轻化语言展现非遗时尚魅力;结合“两变两不变”原则,探索非遗IP开发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理论深入实践,从指尖触碰泥土到心灵感悟文脉。在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专题调研等形式,深刻体悟到非遗的根深扎在乡土大地,非遗的魂蕴藏在民心深处。大家表示,将以青春之智慧与热情,守护文化根脉,激发创新活力,让千年泥塑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也将以此次“三下乡”实践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与六营村等非遗传承地的校地合作,将艺术创造力融入文化传承使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图片提供:郑雨晴 邹欣瑶)   


编辑:文平           责编:晓佳           终审:张建全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