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非遗 >

家乡岐山的锣鼓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赵智宝 时间:2025-02-01

文/赵智宝

距离古都西安150公里,西部文化名城宝鸡61公里的关中西府,有一个美丽的县城,叫岐山县。生于斯长于斯,我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都与岐山息息相关。

从远古周秦开始,这里每逢祭祀、庆典、商号开业、事件宣传、文艺活动,尤其春节、元宵节必须以敲锣打鼓为快事,击鼓鸣金,视为吉祥,世代相传,形成风俗。

岐山转鼓 图源:岐山书画公众号.jpg
岐山转鼓    图源:岐山书画公众号

如今在这里,锣鼓已成为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处可见,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少年,无论是七尺男儿,还是窈窕淑女,都能露一手,全家人会打锣鼓的比比皆是,表演场上,会打的争着上战场,不会打的竞相围观,老叟不让玩童,巾帼不让须眉,其乐融融。但见手舞之,槌缨似一片火海;足蹈之,鼓声如春雷动地,激情豪迈,震天撼地。

岐山人因为爱打锣鼓,远近闻名。它以气势磅礴,风格粗犷豪放,精湛的演技,打出了岐山人的豪情与壮志,打出了岐山人的热情奔放、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024年9月24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陕西省优秀群众文艺团队“百团汇演”省级成果展示暨陕西省优秀民间锣鼓展演活动在宝鸡市举办,岐山转鼓威风锣鼓队代表宝鸡市参加展演。展演现场,你瞧,岐山转鼓擂响一曲《盛世鼓舞》,鼓声如雷,锣钹齐鸣,舞台上鼓手、钹手不断转动而变换位置,鼓手绕鼓而转,全场皆转,令人目不暇接,呈现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超动感,演出效果震撼独特,让观众领略了在西岐大地上流传千年的岐山转鼓的独特魅力和新的生机,获得现场观众一阵阵掌声,作为宝鸡岐山人何不为之骄傲!

岐韵贺岁,鼓舞新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蛇年春节还未到,但在岐山广袤的乡村、城乡社区广场,鼓手们演练起了锣鼓,锣鼓声震天响,因了盛世,呈现出岐山锣鼓闹蛇年的动人景象。

岐山人爱打锣鼓,锣鼓艺术源于周秦。老艺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转鼓)代表性传承人王致华老人说,鼓居古代八音之首,周代的“大武”就是用鼓伴奏,周公晚年制礼作乐,从那时起就有鼓流行于西岐民间。但当时的鼓与现今的鼓有所不同,打法比较单调,主要是在征战中用以壮军威。锣和鼓则是秦汉时期从西域引进的。锣鼓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特色,其作用也由壮军威而演化为节日或庆典助兴为主。岐山人打的锣鼓是牛皮八卦蛇龙鼓,鼓槌由黄、红、绿三色分两端涂染而成,手握鼓槌中间,打挽自如,极富表现力。鼓谱主要是多年流传于民间的“风搅雪”“紧三槌”“十样锦”等。近些年来,岐山锣鼓又集众多鼓谱之长,谱写了独具特色的新鼓谱,在打法上技高一筹,已在鼓乐、阵容、打法、服饰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里特别一提的是岐山转鼓。转鼓是岐山锣鼓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一种,民间称之谓“跑鼓”或“跑转鼓”,是根据民间鼓谱“二槌”“三槌”打法和民间鼓舞特点改编,历经几代人的探索和改进,演变成的一种打法。鼓手、钹手在表演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演变成一种打法,鼓手和钹手在表演中不断变换位置,夹杂舞蹈动作,风格以粗犷豪放、激昂雄壮见长,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极富表演力,颇具特色。因此,2004年3月,岐山县被陕西省文旅厅命名为全省“转鼓艺术之乡”殊荣。

人们都知道,陕北的安塞腰鼓有“金龙腾飞,黄河激浪”之势,但大势之下又显得声音不高,震撼力不及铿锵有力的岐山锣鼓,那夸张的动作,那有起伏的套路,气氛热烈,节奏明快,活泼洒脱,融音韵与舞蹈为一体,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正如,2006年12月,岐山索王锣鼓队参加了国家文化部在浙江台州举办的全国第十届“群星奖”现场决赛,获得了广场舞蹈类银奖。与会专家引起共鸣,给予岐山锣鼓高度评价:“岐山锣鼓是陕西安塞腰鼓之后最具魅力,冲出陕西的一匹‘黑马’”。

蛇年的阵阵锣鼓声,仿佛家乡的锣鼓声又在我的耳边响起。这一时刻让我找到了曾经的童年、少年和越来越浓的乡愁。我的记忆中,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还是孩提时,我们的村子里每年春节期间,村里的男女老少围起来都要敲锣打鼓,为节日带来喜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成为了村里锣鼓队的一名鼓手。村里原来有个业余剧团,每逢过年,村里锣鼓队利用剧团里的戏剧服装、道具装扮成锣鼓社火队,在每个村庄巡回表演,很受广大父老乡亲的欢迎。

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关心家乡锣鼓艺术事业发展的事儿。20世纪70年代初,我从基层广播放大站调到县广播站当编辑记者,每逢县上举办各种形式的锣鼓赛事,我都以积极热情的态度自觉融入,积极参与,进行报道宣传,写了不少宣传岐山锣鼓的文章见诸于各类报刊,省市广播电台播出宣传。大伙儿风趣地说我是岐山锣鼓艺术宣传的吹鼓手。

还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儿,那是1989年春节前,县上宣传文化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这年元宵节在县城举办群众锣鼓艺术大赛。我那时任五丈原镇副镇长,分管文化教育卫生司法工作。为做好春节锣鼓大赛的筹备工作,镇政府专题研究有关事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我任副组长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紧锣密鼓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参赛这天,全镇参赛锣鼓100余面,钹200余面,锣10面,彩旗100余杆,大铳10杆,游览车18辆,参赛队伍人数超过800余人,行走在岐山古城街道,队伍长达3里多,彩旗烈烈,阵容庞大,大铳不时响起,阵势压人,前所未有。特别是在游演中,五丈原镇锣鼓队的鼓手,钹手在表演中极富表演力,技压群芳,颇具特色,斩获大赛集体一等奖。这仅是家乡锣鼓艺术发展的一个精彩片段。回忆起这一幕幕盛况,至今让我感到无比自豪。

改革开放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岐山县在全县开展了振兴岐山锣鼓活动。县上成立了锣鼓协会,经专家、学者、老艺人挖掘整理,重新精心排练,使西岐锣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越来越红火,大放异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市、县领导对岐山锣鼓艺术极为重视,从政策、人员、技术等方面给予很大关心支持,多次派专业人员下乡辅导,兴办岐山锣鼓讲习所,举办锣鼓大赛,推荐重点锣鼓队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种各类活动,使全县锣鼓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队伍日益壮大,技法日趋成熟,且形式多样,多次代表市、县参加全国、全省表演和比赛并获大奖。

近年来,随着岐山县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县上把锣鼓艺术作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植,不断加强队伍管理,加强技能培训,着力加快锣鼓艺术产业化步伐,走产业化、商业化经营路子,做大做强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使全县锣鼓队伍得到快速发展,数量达到110支,其中名队20余支,经常被邀请赴省内外表演或商业表演,锣鼓艺术产业综合收入逐年增加,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岐山县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一批鼓手也在锣鼓声中走向富裕。


编辑:文平           责编:王越美           终审:赵梓希

上一篇:互联网助力 千年非遗“破圈”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