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 千年非遗“破圈”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成艳妮 时间:2025-01-20
西安鼓乐演出现场 供图:东仓鼓乐社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实习记者 成艳妮)“当鼓声响起,我们就走进了时间的心里。在这里,生命永远蓬勃,没有衰老,没有消失,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被超越,昂扬的斗志与无尽的喜悦与我们同在。鼓,是时间送给人的礼物,击鼓之人被叫做鼓师,鼓师的使命就是把这份礼物,一代代传下去……”聚光灯下,当穿着一袭灰色长袍的西安鼓乐传承人赵筱民老先生,带着历史沧桑的秦音独白响起,西安大唐芙蓉园紫云楼三楼的西安鼓乐演出开始了。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至今已流传1300余年,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如今,这项古老的艺术通过创新的演绎方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不断“破圈”,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领略到千年鼓乐的魅力。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大唐芙蓉园,现场聆听这场来自大唐的宫廷燕乐,听东仓鼓乐社第8代传承人齐兴峰讲述关于西安鼓乐的故事。 从宫廷到民间的千年流传 西安鼓乐始于汉,兴于隋,盛于唐,其曲谱延续了唐宋时期工尺谱记写的形式,它曾是宫廷雅乐,于岁月流转中在民间生根,传承至今。千余年来,乐曲韵味全由民间音乐大师、乐工、艺人口传心授。2006年,西安鼓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承到现在的西安鼓乐,是经过无数老艺人一代一代的坚守,口传心授到现在。”谈起鼓乐的传承,齐兴峰言语里有些许激动。50年、40年、35年、22年、18年、7年……演出最后的谢幕,乐手们报着自己研习西安鼓乐乐器的年头。从十四五岁加入乐团到现在,齐兴峰在这里已经待了21年。谈到未来的人生规划,“就这样一直干吧,毕竟现在不光是收入增加了,已经变成热爱了!”他笑着说。 互联网助力千年非遗声动云端 传承西安鼓乐并非易事,它需要无数老艺人的坚守与付出。从赵庚辰到范炳南,再到赵筱民,到如今的齐兴峰,每一位传承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古老的艺术也曾面临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为了打破这一困境,西安东仓鼓乐社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之路,而互联网则成为他们“破圈”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他们打破了西安鼓乐千余年来“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积极招收年轻学徒,为鼓乐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创新演绎方式,借助数字技术,对传统曲目进行了创新改编,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例如,融合了大唐乐舞和西安鼓乐的创新舞台剧《鼓》,通过全新的编曲和兼具故事性与娱乐性的呈现方式,让“千年活化石”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2年,齐兴峰通过新媒体账号,带领乐团的伙伴们开始线上直播。出乎意料的是,直播第二天,同时在线人数就达到了3800人,直播一个月,账号粉丝数由4000涨到28万,总打赏收入也超过了4万。直播间里,从庄严肃穆的《朝拜》到欢快活泼的《万年欢》,各种曲目轮番上演,让人大饱耳福,观众们无需亲临现场,只需轻点屏幕,便能欣赏到西安鼓乐那精妙绝伦的演奏。直播间的互动功能更是拉近了观众与艺人的距离,观众们可以实时提问,了解鼓乐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乐手们也耐心解答,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可以深入了解西安鼓乐的文化内涵。 “做线上直播的初衷,一方面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给乐团增加点收入。”齐兴峰坦言,刚开始做直播时并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效果,“那时候一直给大家打气,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把我们的鼓乐宣传出去,没想到还真成功了。” 除了直播,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西安鼓乐传播的重要阵地。精心剪辑的短视频,将西安鼓乐的精彩瞬间浓缩呈现。鼓手们双手挥舞,鼓槌在鼓面上敲击出激昂的节奏;笛师们吹奏出悠扬婉转的旋律,如山间清泉般流淌;乐师们身着传统服饰,神情专注,仿佛将观众带回到辉煌的大唐盛世。这些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目光。他们被这古老而神秘的音乐所吸引,纷纷点赞、转发、评论,西安鼓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大幅提升。齐兴峰告诉记者,2024年,东仓鼓乐社的视频播放量达到8000多万次。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让乐手们有了更多的收入,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上了西安鼓乐。 互联网不仅为西安鼓乐提供了传播渠道,更为其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东仓鼓乐社的表演精彩绝伦,鼓点震天响,仿佛置身古代战场,听着就让人振奋。”2024年12月31日,“与辉同行2025跨年乐享会”在西安举行,在这场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结合,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两千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过百万的流量盛宴上,东仓鼓乐社演出了《非遗中国》《霓裳羽衣曲》等三首曲目,将观众带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也让西安鼓乐在创新中不断拓展其艺术边界。 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互联网的助力不仅让西安鼓乐在传播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西安鼓乐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粉丝的增加和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鼓乐的学习中来。齐兴峰表示:“未来,我们的演出除了展示传统鼓乐曲目,还要进行更多创新性的表演,让人们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认识西安鼓乐、爱上西安鼓乐。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想来学习,这让我们看到了鼓乐传承的希望。” 除了日常的演出和鼓乐社的事务,齐兴峰还有一个身份,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他,演出的闲暇时间在西安几所小学给孩子们教授西安鼓乐,进行日常最传统的规训和教学。“我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传统文化。”上课时,他坚持用工尺谱教学,相比有些把工尺谱翻译成简谱的教学方法,他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正如我师傅说的,西安鼓乐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齐兴峰说,“我想把这句话实现,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影响到更多的人。”齐兴峰表示,未来他计划成立一个传习所,让更多孩子可以学习和了解西安鼓乐,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人在鼓在,鼓声不能停!就像一代又一代的鼓师们做的那样!”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传统舞台到网络云端,西安鼓乐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实现了破圈传播。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西安鼓乐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让世界听见来自千年古都西安的悠扬鼓乐之声。
编辑:林夕上一篇:西安市新城区举办“万福送万家 写送春联暨‘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四季非遗购物月’”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