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陕南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考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曹丽 时间:2022-10-19


羌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它源于古羌,以牧羊著称于世。羌族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民族,羌族拥有着丰富且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艺术,在这之中,羌族建筑就是羌族文化中最绚丽的花朵之一。陕南作为传统的羌族聚居地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陕南羌族建筑在秉承羌族建筑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与众不同的功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df37d8999a59c79a5bf5aa83e571a9a.jpg


传统羌族一般在向阳、背风,有耕地和水源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带筑屋造房,由几户或几十户形成自然村寨,建筑大致分为碉楼与碉房两类。碉楼属古代建筑遗存,汉代称“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是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多矗立于关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楼体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细下粗,棱角突出,结构严密,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十三四层。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碉房也叫“庄房”,为居住用房,呈方形,一般分三层(也有两层和四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楼层之间用独木做的锯齿状楼梯连接。房顶可脱粒、晒粮、晾衣,四角设有塔形石龛,上置白石,为天神居所。中层楼内两端为卧室,中间为堂屋,是平时全家聚会、接待客人、欢庆歌舞以及举行祭祀的重要地方,内设神龛,供奉祖先、家神等诸多神灵,并砌有火塘,火种终年不熄,有“万年火”之称。碉房的建筑,就地取材,以土石为料,不绘图、不吊线,也不用柱架支撑,均由当地的男劳力垒石砌成,他们巧妙地结合地形,分台筑室,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冬暖夏凉,牢固耐用。

陕南羌族主要聚居在汉中市的宁强和略阳两县,两县均位于秦岭山脉西端南麓,地形山大林深,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过去羌人大多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半山居之、垒石为室, 吃饭穿衣自种自收,自给自足,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耕技术的进步,羌人逐步从山上搬到山下居住,结合陕南地形地貌特点,在秉承羌族传统民居特点的基础上,吸纳汉族民居特点,建造了具有陕南羌族特色的房屋,改善了居住质量和生存条件,极大方便了生产生活。

d98810fbf6a137377bd43b1874e2a0f.jpg


传统陕南羌族群众经济和生活来源主要是从事农耕生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极少数从事畜牧养殖,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羌族群众。陕南羌族群众多按自然村落居住,以散居为主,但邻舍之间距离较近,以便于相互呼应,彼此照应。修房造屋喜欢坐北向南,就地取材,利用附近山上丰富的竹、木、石料等天然资源,采用土木结构,用黄土夯筑、石块石片垒砌、木板组成墙体,以茅草、石板或后来的小青瓦盖顶,通常只修单间不修双间,一排三间、五间、七间皆可,大多建有宽敞的小院落。也有建造深宅大院的,一般分前院和后院两进,每院系四合天井式样。门前多立照壁以挡脉气不外走,也做避邪的屏障。大门一般朝南,门楣设置两个门爪,上方做一门头板,板上装饰以图案或书写吉祥语言,寓意美好、富贵、吉祥、如意。门槛两端设石质或木质门枕,槛内下端凿有门盏,即圆窝,槛外部分置有门墩,一般雕为方形或半圆形。进入大门即为院坝,院坝地面用砖或石板铺设,便于晾晒粮食。院坝正面为正房,正房通常是面阔三间,中间为堂屋,用于祭拜祖先或作为会客厅,左右两间为住人房间;住人房间顶部一般设有楼棚,楼棚大多采用竹笆编成,也称竹楼,用来堆放苞谷、洋芋等粮食,楼棚上下透风,粮食不易霉损;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楼棚也用木板搭建,称作板楼,板楼既可以遮挡尘灰、堆放杂物,还可住人,一举多得,非常实用。院坝西侧多用来建设牲畜圈舍和厕所,二者共用一粪坑;东侧则修厨房、柴房等建筑。院坝南边通常建有一圈围墙,围墙附近多种植四季花草或者长青树木。民居附近多建有水井,沿围墙根外开水沟,或明或暗,不但使用起来极为方便,也使整个环境显得整洁美观。

陕南羌族建筑看似简洁、质朴,实则因地制宜、匠心独创。为追求房屋的整体美观大方,羌族群众在修建房屋时,往往在门窗屋脊、山墙等部位进行雕刻装饰,瓦头上也烧有花纹。更有羌族能工巧匠在回廊上精妙构思镂刻一孔孔或一扇扇花窗,设计出砖砌、瓦拼、石雕、木刻等各种千姿百态的图案,使不大的花窗变化无穷,有的还配有水磨砖镂刻框架,赋以花卉、禽鸟、人物、山水等造型,简直是一幅立体的浮雕,极富艺术价值。传统陕南羌族房屋的花窗不仅美观且很实用,花窗面积较小但利于防寒、防盗,能采光、通风,还可使建筑空间增大拉长,把院中景物烘托得错落有致,神韵风采相映成趣,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

陕南羌族群众对修建房屋非常讲究,从不马虎大意、随意应付,挖根基、立房梁等重要环节一定要精心挑选良辰吉日才能动工,届时远近亲友都要临门恭贺,放喜炮、贴对联、送贺礼,以示祝贺和帮衬。凡主人家,也会把这一时刻作为人生最重大的日子,倾其所有,对上门恭贺的亲友盛情招待,酒宴相酬,极其热闹。

陕南羌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适应陕南山区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利用周边环境依山傍水聚居,因地制宜创造出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建筑艺术,形成了古朴而又环保的陕南羌民族建筑特色,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同时也渗透着羌族群众对汉中这片土地的理解和眷恋。

作者:汉中市博物馆 曹丽

 

编辑:西亮           责编:慕瑜           终审:吴汉兴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