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雕出绥德人的美好生活和精神信仰——国家级非遗绥德石雕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魏韬 时间:2022-06-18
绥德石雕,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代绥德人民用智慧的匠心、灵巧的双手和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绥德石雕榜上有名。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据史料记载和实物考证,绥德石雕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历经新石器时代和秦汉的发展,唐、宋、明、清的繁荣与新中国以来的鼎盛,经久不衰。同时,绥德石雕技艺是绥德人赖以生存的根脉性艺术,体现了绥德石雕与民众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有着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也体现了绥德人民的卓越才能与艺术创造力。 在制作工艺上,绥德石雕原材料的选取因地制宜、以材取形。绥德天然石材资源遍布全境,材质优良,颜色青灰,易雕易刻;石匠遍布每一个村落,有“南方出宰相,绥德出石匠”的说法。绥德石匠用传统的石雕工具,近年又增加了现代雕刻工具,通过相石、按心中构图经过打荒、粗雕、精雕、细刻、打磨等工序,手随心动、錾随手动,一件石雕作品便完成了。 在全国四大画像石分布区之一的陕北,绥德东汉画像石出土的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包括车马出行、狩猎、迎宾、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历史故事、求道升仙等,不仅表现了绥德半农半牧的生活场景,也反映了绥德人充实丰盈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信仰。汉画像石的产生与汉代厚葬习俗有着密切关系,画像石上出现的仙境、灵草、珍禽异兽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寓意和内涵,他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种更高级、更令人向往的生活的开始,体现了汉代绥德人的生死观念和信仰。 石牌楼 在绥德石雕中,绥德炕头石狮子的艺术工艺最能显示雕刻匠人的精湛技艺。 炕头石狮子信仰流行于全县十五个镇和一个便民服务中心,县城东南部及沿黄河一带更为盛行,并辐射榆林、延安两市。炕头石狮子是绥德民间石狮子崇拜中的最奇特的一种形式,造型千姿百态,似狮非狮,神似貌离,神态各异,喜怒哀乐,各具神韵。它以显著的地域特征、鲜明的民艺特色、浓厚的本源文化气脉和神灵佑护的功能,融入平民百姓千家万户。 绥德炕头石狮子的雕刻制作民俗规程是这样的:以利月利日的民俗禁忌选好特定的日子,等夜晚星辰完全出现动工,打够一百天,在百天夜晚星辰完全出现时完工,并用朱砂点眼开光,红布包好,成为具有佑护功能的神灵。娃娃过九晬时,会请来一尊炕头石狮子,用丈二红头绳一头拴狮子,一头拴娃娃。之后每过一次生日在神前求来丈二红头绳拴到孩子身上,一直拴到十二岁完晬开锁后,将全部锁线编成裤带,系在娃娃腰间,狮子护佑娃娃的使命才算完成。陕北人认为娃娃过十二岁,魂魄健全,不怕鬼怪的侵扰。 绥德炕头石狮子外形小巧、憨态可掬的特征,师法自然的雕刻技法,粗犷率直的性情,表达了人们改变艰苦生活的愿望。炕头石狮子具有辟邪镇宅、接福纳祥、拴娃佑护的寓意,是绥德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觉悟出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体现了绥德民众集体的智慧,是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祝福的精神寄托。 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加大保护力度,绥德石雕从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对该项目开展保护工作。县上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对全县的石雕艺人进行普查并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档案;与乡镇企业局共同建立了石雕雕刻技艺传承基地;县上投资几千万元打造了绥德石魂景观,现已成为全县重要旅游基地,是绥德石雕的露天展馆。同时,经常请省、市级传承人现场讲学,手把手授艺,请绥德石雕研究专家授课,提高理论水平和审美水准;已举办石雕大赛4次,促进互相学习;编著出版了《绥德汉画像石》《绥德石文化大观》《绥德石狮》等石雕艺术专著,并将研究成果保存入档,将新创作的产品收藏展出。 石雕工艺流程——打磨 此外,当地还计划在5年之内完善保护措施:完善石雕雕刻艺人档案,建立完整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艺术档案。建立原生态石雕生产材料保护基地(小河沟流域优质石材面积约6750亩)。摸清各个时期石雕作品存量,形成发展图系,并出版教材和《绥德石雕作品集》,创建四十里铺石雕产业园区和石雕展示基地,以石雕文化大院的建筑、工艺、雕刻、功能为一体的绥德石雕展馆,充分全面展示绥德石雕的技艺和石文化大集;举办石雕传承培训班和石雕技艺现场赛活动;将各个历史时期精湛技艺的石雕作品收集展示、对有关石雕雕刻的学术著作的理论专著和专家评述等收藏展出。 就文化意义的层面来讲,绥德石雕雕刻技艺创造了石窑洞居民和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等民众生存的基础设施和要素,民歌、秧歌、剪纸等是在石窑洞村落之上存活的民间艺术。绥德石雕技艺是与人类共同成长的技艺,且形成了独特的雕刻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对研究我国石雕艺术史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在采石、雕前、雕中、雕成及安放的整个过程中有一套民俗规程和禁忌,每件作品除却实用功能、装饰功能外,更有深刻的民俗寓意。 由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绥德石雕不是一种纯艺术行业,它具有劳动创造的技艺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保护好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记忆的一种呵护,同时也使其能够在文旅融合发展、助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魏韬 编辑:北月上一篇:非遗 | 清涧道情:“丝弦一响唱道情, 道情把道情唱分明”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