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手揽线织黎锦 直播带货为传承 来源:新华网 作者:夏天、陈子薇 时间:2020-09-24
新华社记者夏天、陈子薇 一位赤脚姑娘席地而坐,腰上缠着腰织机的一端,足尖撑起另一端脚踏棍,拉动提综杆开口经线,穿纬线再放纬刀打一下……这是黎族白沙姑娘张潮瑛正在直播织锦。 有甜美外形的张潮瑛不仅是个伶牙俐齿的带货主播,还是一名传承非遗的“南海工匠”,她带的“货”,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 海南岛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人传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艺。700多年前,黎锦让黄道婆在异乡重启人生,从悲惨的童养媳转而成为女纺织技术家。 黎族人纺纱、织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贝棉,又称海岛棉。染料也源自热带雨林丰富的植被资源。三国吴国人万震在《南洲异物志》中就曾叙述黎族先民已会用吉贝作“五色斑布”。相传,一位姑娘上山穿的白筒裙被植物的汁液染上斑斓的颜色,十分漂亮,黎族人逐渐摸索出利用苏木、黄姜、蓝靛草、谷木、牛锤木和枫叶将纱线染成红、黄、蓝、绿、棕和黑等颜色。 传统黎族女人一生中的每个重要时刻都需要黎锦来装点。为了研究非遗知识产权,张潮瑛在文化馆翻阅资料时,她惊讶于家乡竟有如此瑰宝,“这样的好东西不应该只是躺在档案馆里。”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决定成为黎锦的非遗传承人。 一次比赛让张潮瑛记忆深刻,虽然她穿上了梦寐以求的黎锦贯头服和筒裙,但却把筒裙穿反了,闹了不少笑话。她意识到,传承黎锦不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如果我自己都没有吃透黎锦,怎么传承呢?”就这样,张潮瑛从此一头扎进黎锦,开始踏踏实实地学习。 白沙县文化馆馆长符少玲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于是安排她参加了县城的黎锦培训班。黎锦的双面绣再一次震撼了这位土生土长的黎族姑娘。来自黎族润方言区的双面绣,可以实现一根线、一次性绣出两面完全一样的图案,华美而神秘。 但日新月异的工业化流水线冲击着传统手艺,黎锦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因为色彩单一厚重,黎锦早已不被年轻人所喜爱。但张潮瑛相信,这样独特的织绣工艺历久弥新,祖先纹、人形纹和大力神形象的纹饰别具一格,“它们仍然有潜力结合服装设计,有实力走进当下女孩们的时尚衣橱。” 2016年,30岁的张潮瑛在老家白沙创立海南黎锦灿然合作社。合作社除了直接售卖各式各样纯手工定制的锦片以外,张潮瑛还会设计诸多带有黎锦元素的商品。“只有生存下来才有传承的可能。”张潮瑛孜孜不倦地奔赴多个省市学习,思路逐渐打开,她坚持在原汁原味的黎锦高级定制基础上,尝试着将黎锦元素融入到耳环、手包、摆件等饰品中,“非遗不应该只是被保护而传承,而应该让它‘活’起来得以流传。” 作为传承人,张潮瑛把黎锦带到线上“直播间”展销,在线下开办黎锦传习班义务教学。黎锦的图案是几何图形,所用的麻布针孔很小,绣起来难度极高。因此,张潮瑛专门为初学者定制针孔较大的布料,图纹也更简易,在课上就可以完成一幅简单的作品,还能做成耳钉、头绳等小饰品留作纪念。慢慢地,传习班吸引了当地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学习。 鹦哥岭上的村庄星罗棋布,生态环保的盘山公路串起了白沙的一村一户。平日面朝大地的织娘在农闲时,玉手揽线织黎锦,百转千回间,探寻跨越千年的美。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