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碗碗腔皮影艺人“一杆旗”杜初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军民 时间:2020-09-16

清朝光绪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渭南曾有一位有精湛表演技能的碗碗腔皮影艺人,人称“一杆旗”,原名杜初升(1879年8月-1951年10月),又名杜登科。他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杜家滩,19世纪80年代因家乡遭水灾随父(母亲已故)流落到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肖家村。 
  清朝光绪年间,杜家家贫如洗,他虽爱戏如命,却遭其父(杜生林即杜麻子,也是碗碗腔老艺人)的竭力反对,从此他只能背着大人偷偷学艺。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因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25岁就中了秀才。但因其老祖先养过牛驴,又是梨园子弟,故未走上仕途。1904年他在肖家祠堂任教私塾半年。此间,他抽空弹弄乐器,习唱学艺。 
  在他立志终生从艺的意愿誓言下,父亲只好依顺他并跟自己学艺。短时间就能登台演出,不几年就出了名,以后便创办了“一杆旗”皮影社。他既是社长,又是主演,生、旦、丑、净俱美,能演100余本戏。最拿手的是李十三的“十大本”、《十才子》《蝴蝶杯》《桃花庵》《司马茂断阴曹》《钗串麟骨床》《燕子尖》《八义图》《水月庵》《周仁回府》《四圣归天》《二度梅》《春灯谜》《挖蔓菁》(还改编了此剧)。其特点是:字意精确、腔调动听,唱做细腻,态度严肃。 
  据民间传说,“一杆旗”这个艺名得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有次演出途中,拉箱车夫把手帕挑在鞭子上做旗帜,过路人问:“这谁家的戏?”车夫云:“看么,一杆旗的!”由此传了出去。其二,杜的师傅艺名就叫“一杆旗”,因他完全继承了其师的艺术特色,故被人们也顺沿称其为“一杆旗”。 
  “一杆旗”教导同行曰:“唱戏乃是高台教育人,责任重大,马虎不得。要唱好戏,首先必须理解戏词。”并说,“走遍天涯,到处有吾家。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论字音,四音不敢差;论情节,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未贴顺像他;演苦戏,引人泪巴巴;演乐戏,惹人笑哈哈。自古道戏假情不假,怎能说演者疯子看者瓜。遇知音,欢迎呀,技艺虽高不可夸,这也是一宗文化,任凭庸夫、俗子耻笑咱。”生动描述了个人一生的艺术生涯。 
  由于他的戏德好,加上精湛的表演技能,群众中就长期流传着“齐喜王蔓参苗子,一杆旗歪脖子”的顺口溜。 
  1937年由上海“中国唱片社”录制他的《碧玉簪》《双官诰》《十王庙》《白玉钿》《玉燕钗》《庚娘杀仇》等6个唱段的3张胶木唱片,现存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他十分关怀。1950年陕西省文联马健翎、姜炳泰、王依群邀请他到西安,录制并抄写了他的皮影演唱剧本。

编辑:庞阿倩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