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新陕西·非凡十年|让优秀传统文化“火”出圈、发新芽 来源:群众新闻 作者:师念 赵茁轶 时间:2022-09-13
今年,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体验街区“长安十二时辰”在西安曲江曼蒂广场惊艳亮相,火速刷屏西安人的朋友圈。当传统与现代邂逅,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对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建设发展的红利,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夯实非遗保护基础 8月13日,青春版《三滴血》在易俗大剧院上演。作为西安易俗社经典剧目,《三滴血》自1919年首演后成为秦腔代表作,青春版《三滴血》则展现了百年剧社的青春力量,绽放百年名剧的别样魅力。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根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2020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结合多年工作和演出经历,以及其他省份对地方戏曲的保护形式,提出建议结合陕西实际制定秦腔艺术振兴地方保护条例的议案。 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2022年1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 为使秦腔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陕西除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条例》外,还打造了全国首个以秦腔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建成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和易俗社百年博物馆。 陕西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非遗资源底蕴深厚。2014年以来,陕西先后出台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陕西省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实施细则》等制度规定。 截至目前,陕西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处,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非遗项目67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1人,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1200多个。 提高文物利用水平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7月24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陈列厅里,4号百戏俑和28号百戏俑首次向公众亮相。他们因独特的造型被冠以“泡钉俑”和“仰卧俑”的艺名,冲上微博热搜。陕西几乎每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都能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博物馆也成为游客的出行打卡地。 4月28日,历时10年精心筹建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公众试行开放。陕西考古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村南,总用地面积250亩,总建筑面积3.6万余平方米,是中国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 10年来,陕西新增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30余座。全省平均约1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高于“十二五”末平均约17.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水平。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从2011年的1200余万人次增至如今的5000余万人次。 陕西各类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由10年前的100余个增至近800个。截至2021年底,陕西历年共有23个陈列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中获奖,19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 近年来,陕西创新文物利用方式,以文化促进创意发展、以创意推动文化传承,确定陕西历史博物馆等10家单位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以IP授权等方式设计开发“公交卡”“文物盲盒”等各类文创产品上千种,让文化遗产走进当代社会生活。 创新表达传统文化 古今明月相望,长安盛景挥扬。9月9日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指导、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精心打造的中秋特别节目《送你一个长安 一梦千年》全网播出。该节目打破传统歌舞晚会的形式,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跨越千年、全然一新的“国潮相会”。 《送你一个长安 一梦千年》选取唐朝李白、杜甫、陈子昂、王维、李商隐等十位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内容涉及诗歌文学、审美意境、中秋民俗等,以独特美学视角、突破性的视觉音诗画,诠释人物的作品及品格,展现大唐气度,让观众在沉浸式美感体验中感受古今情感关照与价值共鸣,从而激荡出古今辉映的中华文明生命力,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 近年来,陕西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期间,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节庆文化活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展现新时代传统节日新气象。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2015年,首届陕西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举办。2021年,第四届陕西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六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奖活动中,展出作品有技艺精湛的剪纸刺绣、栩栩如生的皮影雕刻、写意生活的面花泥塑、粗犷豪迈的民间画作等。这些作品既传承古技、留存本质,又紧跟时代、创新创造,蕴含着陕西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体验街区“长安十二时辰”开放,文旅新场景和旅游新模式不断激发国内外游客的游玩热情。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将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文化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群众新闻 记者 师念 见习记者 赵茁轶) 编辑:晓佳上一篇:非凡十年丨农村物流提速 畅通城乡循环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