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红萝卜地里,耿永胜夫妇仔细查看作物长势和品质。马辛 摄
黄河古渡旁,沙苑一眼望不到头,这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
我叫耿永胜,是大荔县荔盛萝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小时候,在沙苑的红萝卜地里,母亲带我们姐弟下地干活,她一次次直腰捶背的模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那时,我盼着自己快点长大,让母亲不再这么苦、这么累。
1991年,我咬牙借钱买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犁地、运货,什么活都干,成了村里最早的“农机户”,从此和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每到收红萝卜的季节,看着乡亲们没法使用机械,只能一锹一锹地挖,一个人一天挖不了几分地,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2008年,我成立了荔盛萝卜专业合作社,红萝卜销售发展到了清洗、包装进入城市大超市的模式。可第二年冬天,寒流来袭,人力不足,成千上万的红萝卜因来不及采收而冻烂在地里。那一刻我意识到:再不搞机械化,这个产业就没有出路。
我们开始四处寻找收红萝卜的专用机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跑了个遍,不是价格太高就是不适合本地土质。一次次失望,但我从没放弃。2013年,我们从山西引进了震动式松土机,人工挖红萝卜的效率直接翻倍。看着乡亲们终于能直起腰来干活,我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尝到甜头后,我开始关注国际先进技术。2017年,在大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购置了两台德国收获机,经过改良反复试验后,实现了红萝卜从起垄、播种到采收的全程机械化,亩产提高了两成多。
就在一切向好时,老天爷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2021年夏天,洛河涨水,我种的1000亩(约66.67公顷)红萝卜全部被淹。站在泥水里,我看着一片狼藉的田地,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投进去的钱没了,工人的工资还得发,那是我最难的一年。
很多人劝我别干了,可我舍不得。第二年,我重新整地、买种、育苗,结果内涝又来了,地再次被淹。两次天灾,赔得一塌糊涂。
但我不会被困难击垮,在家人和社员的支持下,我们重新起步,使用最先进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并加装北斗导航播种,用无人机打药,一步步把产业恢复起来。
如今,我们的红萝卜种植面积已超过6000亩(400公顷),年产优质红萝卜近4万吨,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还远销加拿大等海外市场。同时,我们还开发了红萝卜脆片、红萝卜汁、鲜切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年加工消耗红萝卜1500吨,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30多年来,我从一名拖拉机手,成长为农业机械化的坚定践行者。洪水能冲走一季的收成,却冲不垮我扎根土地的信念。未来,我们荔盛萝卜专业合作社将不断利用好国内外红萝卜耕种管收的顶尖机械资源,为种植户提供一流的设备与标准化作业服务。我的梦想是建一座红萝卜科技馆,让农业科技与田园风光在这里交融。
我与红萝卜的故事,早已不只是沙地里的坚守,更是一场从黄土地走向世界的征程。
(渭南日报记者 吕洁 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