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颖)11月18日,渭南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潼关专场举行,潼关县委副书记李少博以“生态立县做示范 绿色发展勇当先”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该县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潼关聚焦全面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县总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两年获评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潼关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7.12亿元,较“十三五”末年均增长4%;人均生产总值提升至3.9万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2.92亿元,较“十三五”末翻两番,年均增长21.82%。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0%和5.8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和7.8%,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27:1,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6.2:21.5:62.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13.1%。
产业发展方面,潼关构建“3+N”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29个,完成投资225.35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个。黄金累计产量32.1吨,产值149.68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聚泰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山、水、关、城、金”丰富资源和悠久历史文化,文旅产业“一城三园一街”布局成效显现,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5个,杨震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入选全省党纪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2024年接待游客311.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36亿元。潼关肉夹馍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软籽石榴品牌价值达2.54亿元,“潼关酱菜研发中心”在陕西科技大学挂牌成立。
城乡建设上,潼关“五纵九横”路网格局不断完善,城镇化率达56.31%。明德公园、体育场、应急物资储备库等一批补短板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县城北区初具雏形,城市品位、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完成63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16个“口袋公园”。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村5个,“百万强村”2个,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一体化,4个村获评首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十村同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生态保护领域,潼关完成秦岭区域56个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引黄上塬项目建成通水,县城供水实现双水源保障。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综合指数、PM2.5三项重要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完成营造林面积19.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23%,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公共交通实现100%纯电动化。风电、集中式光伏装机容量达545MW,年均节约标准煤27.5万吨。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十四五”以来累计民生支出72.4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83%以上。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5200个,学前教育普惠性覆盖率达100%。潼关中学、县妇幼保健院、城关卫生院、太要卫生院全部迁入新址。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成运营,幼儿托育中心、游泳馆、体育馆等即将投用,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文化休闲和体育健身等需求。零工驿站实现镇级全覆盖,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达98.84%,成功捧回“平安银鼎”。
展望“十五五”,潼关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潼关新篇章。
